2018年北京物资学院产业经济学812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答案】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一般为正值,表示收入随转移支付的增加而增加。
2. GDP 折算(平减)指数
【答案】GDP 拆算(平减)指数是名义GDP 和实际GDP 的比率。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 是按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 折算(平减)指数公式为:
GDP 折算(平减)指数=
GDP 折算(平减)指数用来衡量在基期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因为GDP 折算(平减)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GDP 折算(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3.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
【答案】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用来描述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指数的公式为:
4. 总投资和净投资
【答案】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由于资本在不断地消耗折旧,因此在每年的总投资里,有部分额度需要用于弥补当年的资本折旧,这部分投资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余下的部分,则称为净投资。净投资等于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二、简答题
5.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能否反过来说,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答案】在消费函数c=α+βy 中,边际消费倾向是β,平均消费倾向是,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一定递减,但是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不一定递减. 因为当收入y 增加时,边际消费倾向即使不变,平均消费倾向也会递减。
6. 高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把一定时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交易量相乘后相加,可得到某一时期的价格总额。选一个时期为基期,购买同等量商品的本期价格总额除以基期价格总额就得到本期的一个价格指数,这个价格指数反映了本期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因此,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需支付的货币数量的多少,或一定数量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多少的指标。
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它衡量的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因而,通货膨胀率是反映价格水平变动幅度大小的指标。
7.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答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1)个体利益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而微观经济学认为,理解个体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利益最大化。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2)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市场出清。市场出清指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也就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下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于相等。
(4)自然率假说。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在短期中,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能暂时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失业率; 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这就是说,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或在短期中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但是在长期中,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8. 货币政策效果与IS 和LM 曲线斜率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答案】货币政策效果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根据IS-LM 模型,变动货币供应量会导致LM 曲线平移,从而与IS 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前后均衡收入的变化取决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形状,即取决于曲线的斜率。
(1)在LM 曲线不变时,IS 曲坦,即曲线斜率越小,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即货币政策效果越好; 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差。
这是因为IS 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利率系数d , IS 曲线越平坦意味着d 值较大,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较明显。当LM 曲线由于货币政策而移动使得利率变化时,d 值较大会导致投资需求变化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也会有较明显的变化,也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好。
(2)在IS 曲线不变时,LM 曲线越平坦,即曲线斜率越小,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这是因为,当LM 曲线较平坦即斜率较小时,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 较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当货币供给量变化引起利率变动时,较小的利率变动就能够产生较多的货币需求变动,从而使货币市场重新均衡。也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影响很小,从而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也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差。
三、论述题
9. 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答案】“时间不一致性’,这一概念最先在芬·基德兰德(F.E.Kydland )与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C.Prescott )于1977年合写的《宁要单一规则,不要相机抉择:最优计划的不一致性》一文中提出。简单地说就是,决策者(政府)开始实施一项最优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下一阶段会出现使决策者改变计划的动机,即今天的决策不再适合明天了,这就出现了时间的不一致性。特别地,有时决策者能够通过前后小一致把事情做得更好。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不是一个针对自然的博弈,而是一个多方理性当事人参与的动态博弈。其中公众是具有理性预期的最优化者,同样,政府也是一个有目标和偏好的最优化者。于是,在; 时间,政府出台一个最优政策并被公众相信,在t+n期重新最优化时,政府会发现背弃原来的承诺或在原先宣布的政策上动点手脚对政府更有利。于是事先和事后的最优化之间存在了不一致,即动态时间不一致。由此,政府干预经济的相机抉择的政策由于时间不一致的存在而在实施过程中不一定会导致社会目标函数最人化。
10.古典、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存在怎样的差异? 由此导致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案】(1)古典、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异
①研究期限不同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种长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