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33美术史论之美术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艺术灵感。
【答案】(1)灵感内涵
艺术灵感是指艺术创作阶段,艺术家的大脑在受到某个外界刺激后,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的一种高级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机能,激发起了艺术家头脑中的早已生成的各种艺术形象,有一种无限思绪喷涌而出,想一吐为快的感觉。
(2)灵感特点
①突发性、易逝性。艺术灵感的形成是非自然的、偶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来得快去得也快。当艺术家认为思绪堵塞而打算停罢时,创作的思绪又如泉涌般源源不绝。若不及时捕捉,就会从此消失。
②超常性。从精神状况来看,艺术家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其想象力极度敏捷仿佛进入到一种超常的迷狂状态。艺术家的各种知识、记忆,思想片段被集中而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创作经验、技巧和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③独创性。灵感思维的运动往往打破常规思维的格局,具有一种特殊的发现功能和表现功能,使艺术家在创作上能获得许多奇妙不凡的构思,最终结晶为新颖独创的艺术作品。
2. 简论美术创作中的题材。
【答案】(1)题材的含义
美术创作中的题材是指美术创作者所描绘的生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是创作美术作品的基础。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题材应该是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者事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对观赏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且不能是对事物本身的照抄照搬。因此,美术创作者必须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炼,从中灌输自己的思维,采用虚构、概况等多种表现手法,让素材富有感染力。
(2)题材的表现
在美术作品中,无论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其创作题材都来源于创作者的现实生活。从风景画来看,风景画一般描绘室外自然景物。由于创作题材的来源不同,风景画有不同的内容。就人物画来看,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历史人物,在创作时都离不开所描绘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的人物画应该能表现特定地域的、特定时期内的人物气质特征。
(3)题材的运用
美术创作中,必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从特定的地域文化中提取具有特色的题材。只有这样,美术作品才不至于流域俗套,才能拥有真正的文化底蕴。
3. 简述美术的“审美”具有哪些特点? (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
【答案】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以其审美的性格区别于宗教、哲学等其它意识形态:即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造精神成果。
(1)“审美”具有实践性与主体性的特点,关系到“审什么”和“由谁来审”。
(2)“审美”的第二个特点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美术创造是一种什么创造,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体现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特点。
(3)“审美”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性的核心性质,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4)“审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情感性,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
4. 简述美术发生理论中的游戏论。
【答案】游戏论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席勒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他既是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辩证统一,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席勒的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原始美术的审美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他的游戏论中关于动物过剩精力的发泄与游戏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能冲动和需要对美术发生的作用也有启发性。斯宾塞发挥了席勒的游戏说,人们因此把游戏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5. 怎样理解美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1)美术的审美教育就是使人们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
(2)美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寓教于乐”,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
(3)美术的审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在审美方面表现为享受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的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
(4)审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感受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6. 简述中国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
【答案】中国文化的终极宇宙观是由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卞干而共同构造的。
(1)儒家的美学价值:
①“中和”之美。“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它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得极致。
②“雄健”与“充实”。儒家美学特别重视艺术是“气势”、“气概”以及“风骨”,导致艺术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③“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儒家美学最大的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
(2)道家的美学价值:
①“自然”之美。道家提倡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
②“虚静”与“空灵”。道家美学通过对“虚静”的发现,一方面以此作为“万物之鉴”在人心内部开辟出一个审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影响了中国艺术积极利用虚白和空无而构造有无相生的灵动的空间,因为虚白恰如虚空,看似无一物,却充满了宇宙灵气。
③“玄”、“素”与水墨问题。中国画从唐代起青绿山水渐废而文人水墨山水渐兴,道家美学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中国画利用水墨的浓淡干湿,运用勾、皱、染、点来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与西洋油画的光色塑造迥异奇趣,是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
(3)禅宗的美学价值:
①存在的追问。在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中第一次注入了否定性因素,让我们意识到死亡和寂灭。对存在的追问,为中国文艺增加了许多哲理意味。
②“冲淡”与“禅味”。选择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景象来传达并表现与日常生活相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感受这一佛学主题。
③“悟”与“圆满”。禅宗预设的终极的美学价值,表现为彻悟存在的本来面目的圆满,而伴随这一彻悟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欣喜的笑。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审美超越境界。中国艺术的最高价值不是模拟物象,而是通过“写意”以“参赞造化”。
7. 简述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是怎样的?
【答案】美术作品到接受者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和传播环节。美术接受活动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场所和设备; 需要管理、运用、操作这些场所和设备的主体; 以及支配这一接受的社会环境的规则和制度。美术世界由三个部分组成。
(1)“美术世界”中的第一个重要部分是各种意义上的主体,他们分别在“美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相应贡献。
①首先是美术家,是他们为美术的接受提供了最直接的对象一一美术作品。
②其次是批评家,豪泽称他们为“中介者”和在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的“第三者”。
③第三是美术理论家和美学家,他们通过具体的美术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思考,间接影响美术接受的潮流与趋向。
④第四是美术史家。美术史家一方面是历史中美术作品的直接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是美术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