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综合题
1. 简述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
【答案】(1)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的差异
①张爱玲以悲情观事、冷眼观看的态度写作
《金锁记》以冷静理智近乎“残酷”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及其心理变态的过程。长期以来情欲的压抑使她的心理变态、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为了金钱丢失了亲情,变得自私、刻薄、恶毒。这部小说真正展示了中国妇女破碎人格中最为惨烈的图景。
②巴金以真诚热烈近乎激情化的态度创作
《家》是一曲“青春之歌”,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悠肆,语言流水行云。这种风格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巴金写作时通常是非常冲动,全副身心投入,忘情地参与他所构设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总是能煽起大悲大喜的悠肆的感情。
(2)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①张爱玲审视人性的丑陋和黑暗
《金锁记》中,张爱玲主要以一种“审丑”的眼光,来揭露人性的劣弱、剖析人性的黑暗面与丑恶,以及乱世中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凉无奈。她在小说中极其善于剖析失落变态的人性,以此来促进人们的精神的反思。曹七巧即是一个失落者心理变态的典型。
②巴金追求爱情、青春的美
《家》中,巴金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体现了作者对青春、爱情和新生事物的美的追求和认可。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热情、叛逆、追求“五四”新精神,向往爱情自由。青春和活力既是他的标签,也是作者审美价值的具体化体现。
总之,张爱玲和巴金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坛极具个人创作特色的著名作家。但由于张爱玲和巴金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文学涵养内核、气质享性、创作目的甚至性别差异等因素,从而导致两人的创作态度、审美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2. 谈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
【答案】周作人在五四时期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文学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①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
们的“非人的生活”;
②要求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周作人认为,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他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1919年,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他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之间的区别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
②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人众生活的真实状况,忠实地反映出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描写大多数人民的真挚思想。
(3)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3. 简述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
【答案】孙犁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
(1)用诗情画意的笔致表现抗战生活
孙犁的小说基本是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冀中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他把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交织在白洋淀水乡如诗如画的背景上,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致来加以表现。他的小说,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也很少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往往抓取个别的生活片断、场景、渲染上或浓或淡的主观情感色彩,这形成了他小说的诗意抒情风格。他的小说在创作上虽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气息。这种艺术上的追求,使他的小说往往充满诗情画意。
(2)表现主人公的诗意人生
孙犁的小说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的层面上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他努力表现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人体、顾大局的宽阔胸襟和在艰苦环境中乐观、
健康、纯洁的品性,着力描画翻身农民在艰苦斗争生活中所孕育的诗意人生,揭示他们平凡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孙犁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着意刻画和赞美的主人公都是妇女,如《老胡的事》中的小梅、《丈夫》中的媳妇、《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嫂等。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欢乐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在孙犁诸多塑造妇女形象的小说中,写得最传神、最动人的是他的代表作《荷花淀》。作品的动人之处是,作者不仅描绘了荷花淀这诗情画意的环境,更写出了丈夫们、妻子们细致的内心情感活动。小说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妇女形象。水生嫂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淳朴,温顺中包含着坚初,平静下蕴藏着激情。
(3)中和之美的创作原则
孙犁小说的传统性、民间性比较内在,这便是含蓄地追求一种中和之美的原则。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以他为首,之后形成了荷花淀派。
(4)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美和人性的光辉
孙犁以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却不以金戈铁马的厮杀、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是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用饱含诗情而又灵巧轻捷的笔触加以精细雕琢,将写景叙事、抒情写人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孙犁小说的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化。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充溢着既深沉又明丽的诗的情调。以他为首,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丛维熙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4. 简述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内涵和特征。
【答案】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1)问题小说的内涵
问题小说是产生于五四启蒙运动时期,盛行于20年代初的一个现代小说流派,以文学研究会成员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为代表。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题材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如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该派“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一流派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2)问题小说的特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