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文艺与传媒625文艺与传媒理论综合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能指(signifier )/所指(eignified}
【答案】“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比如英语的“tree ”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2. 监督批评权
【答案】监督批评权是指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③诉诸于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3. 信息社会
【答案】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被提出来的。从60年代末起,日本一些学者就着眼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探讨信息社会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早期的成果,如林雄二郎的《信息化社会》以及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的报告书《日本的信息化社会:视点与课题》等等。不过,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贝尔的《后下业社会的到来》以及托夫勒的《第=次浪潮》这两部著作的出版。这两部著作,都是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信息社会到来的必然性的。
4.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
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5. 哈钦斯委员会
【答案】哈钦斯委员会即“新闻自由委员会”,是20世纪著名的学术团体。该委员会成立于1944年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组成。委员会用两年多的时间,对美国新闻自由现状进行了调查,前后听取了多家报纸、杂志、广播电台以及多位电影界人士的证词和意见,在1947年发表了第一期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也称哈钦斯报告)。这份报告先明确了大众传播责任的原则,从根本上奠定了社会责任学说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人众传播社会责任思想的问世,也宣告了一个相较于传统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更成熟的新闻自由观的诞生。
6. 流媒体
【答案】流媒体(StreamingMedia )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发布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Flash 动画就是流媒体的一种形式。流媒体技术(或称为流式媒体技术),是指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流媒体是流媒体技术的核心和体现。流媒体是人类传播科技的又一次革新。
7. 地球村
【答案】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代表性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感觉上大大缩短,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跨国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匕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经成了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8. 全球传播
【答案】全球传播(globalcommunication )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⑤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二、简答题
9. 分析CCTV , BBC 与英国《太阳报》这三个传媒组织在目标上的差异。
【答案】CCTV , BBC 与英国《太阳报》这三个传媒组织属于三种不同的传媒体制,因此在目标上也存在差异。
(1)CCTV 是国家经营型体制
国家经营型,又称政府经营型,指广播电视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门。CCTV 是这样的经营体制,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现今中央电视台的资金大部分源于广告收入。
中国中央电视台(简称CCTV )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因此,CCTV 的经营目标在十按照国家意识形态安排报道内容,始终如一地表现国家精神,为执政者管理社会、疏通民意而力求清除思想阻力。此外,它的目标还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信息,成为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2)BBC 是公共机构经营型体制
公共机构经营型,也称公共事业型,其广播电视是由公益机构、公众社团、社区组织、或其他一些专业团体主办经营的。它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受国家法律保护,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其领导机构或由各民间团体代表所组成的委员会任命,其经费来源主要或全部为受众缴纳的收听收视费。
BBC (英国广播公司)是英国一家由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BBC 是公共机构经营型的传媒体制,既非国家控制亦非商业媒介,强调对公众负责。它的主要目标就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BBC 的创始年代,首届总经理里斯提出了公共广播的四个著名原则:公共服务而非商业动机,全民覆盖,集中控制,高质量的文化标准。
具体而言,BBC 是面向社会、为全社会服务的非营利媒介,节目类型不仅要满足主流社会群体,同时也要满足其他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它的目标在于肩负社会责任,承担传承教育与文化的使命; 维护娱乐的高品位,是公共媒介的理想与目标。
(3)英国《太阳报》是私营商业型体制
私营商业型广播电视是按市场原则组建的传媒体制。报纸属于个人或股东,以报纸和报纸内容为商品,以受众为市场,以广告费为主要收入,以盈利为经营目的。
英国《太阳报》是富商默多克拥有的新闻集团旗下的一份小开型日报,是全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章,虽然它的销量、知名度非常高,但批评指《太阳报》报道新闻的手法粗糙、不专业、不中立,常常以哗众取宠的手法来刺激销量。
《太阳报》属于私营商业型传媒体制,以赢利为目标,广告是赚钱的主要手段,媒体的报道与经营反映出特有的市场特点与利益原则。因为它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所以对市场占有率极为重视,对市场价值的追求压倒对节目社会影响的考虑,广告达到法规所容许的最高限度。
10.画出1950年代双向“传播模式”(施拉姆)并简述其内容。
【答案】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