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803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文学)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典型
【答案】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十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并非仅在于它符合历史的尺度,还在于作家人格的真诚。真诚也是典型真实性的一个侧面,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2.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3.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4. 审美经验
【答案】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
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5. 文体期待
【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6.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7. 审美想象
【答案】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称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审美想象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与规律性的特点。
8.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而来,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二、论述题
9.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答案】(1)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对于创作者抑或是对于读者,文学都关乎他作为生命主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中探索某种文化价值和意义。文学接受因而表现为文化价值的阐释活动。
(2)文学的价值阐释属性来源于文学作品独特的人文品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阅读文学作品的读者,从自己的主观兴趣出发,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来与作家对话,以寻求或建构自己希冀的文化价值,从而使自己更有意义地生活。
(3)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通过解读一部文学作品,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宗教价值,是文学的文化价值中较为重要、较为深层的阐释价值。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涵的哲学价值。
10.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答案】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
(1)顺向相应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由于文本所提供的想象空间没有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此,这样的作品,必会被视为平庸陈旧、缺乏艺术魅力。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固然会得到一种先见之明的满足,欣赏过程也十分轻松,但却会因期待指向的畅通无阻而感到兴味索然,会因文本经验的平常而窃笑作者的低能。
(2)逆向受挫
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受挫。在阅读这样的优秀作品时,一方面,由于作品中总会贯穿着某些共通的生活逻辑,读者会不时体验到顺向相应的轻松,另一方面,这种想象惯性又时常难以为继,受阻遇挫,从而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
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读者就是在这样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完全遇挫
有时由于文本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这种情况,称之为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比如,某些过于晦涩、令人难以捉摸的“先锋诗”,某些过于随意、无迹可循的“意识流”小说等,常常会导致这种结果。这类令人“完全遇挫”的作品,有的尽管有着很高的创新价值,但因阻绝了读者的介入,其价值往往又很难得以实现。
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受挫。一方面,文本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牵动读者的想象。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因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补充而欣慰。
11.结合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谈谈你对以下两段文字的理解。
高行健说:“我想要说明的是,文学也只能是个人的声音一一而且,从来如此。文学一旦弄成国家的颂歌、民族的旗帜、政党的喉舌,或阶级与集团的代言,尽管可以动用传播手段,声势浩大、铺天盖地而来,可这样的文学也就丧失本性,不称其为文学,而变成权利和利益的代用品。”
莫言说:“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段、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