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内部圈定必考题1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以《人民日报》最新发表的一篇社论为范文,概括其总论点以及主要分论点,并找出典型的事实性论据与理论性论据。

【答案】示例如下:

(一)社论资料

考研试题青睐人民日报人民网多元社会需主流价值观

1月9日,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试卷中,“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这两个关键词,格外引人注目:从35题开始的4道材料分析题,全部摘编或者提及人民日报、人民网,包括人民日报对于不文明开车行为及其原因的调查、人民网对于推行“普惠式养老金”的报道等。

研究生考试中,专业课,考的是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 英语,考的是应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的能力; 而政治,可说是对道德素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综合考察。如果说考英语、考专业课,体现出的是一种“工具理性”; 那么考政治,则体现出一种“价值理性”。即使不看考试内容,考政治也传达出这样的价值导向:在一个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仍然需要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指导工作、认识社会、思考人生。

这样看来,政治考试和人民日报、人民网的结合,也就顺理成章。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上的作用,为人所公认。“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是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人民网时提出的要求。其中“弘扬社会正气”,说的正是价值观上的引导。而人民网是最权威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发挥着“传播者”、“缭望者”甚至“领航者”的作用,是网络舆论的一块高地。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与其他众多媒体一道,成为主流价值的“代言人”。这也是考研政治试题格外青睐人民日报、人民网的根本原因。

利益诉求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更加进步的标志。然而,多元化有时候会带来混乱、产生矛盾。比如,去年的“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中,垃圾焚烧厂选址附近的居民,坚决反对开工建设,但如果将范围放大,广州市多数人并不反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甚至有人忧虑:焚烧无法实行,广州或将面临“垃圾围城”。在这种情况下,要统一起“分裂的民意”,就必须要有一种主流的思考方式、主流的价值观念,将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在这三种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寻求既维护个体表达的权利、又捍卫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解决路径。这,可说既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上的选择。

细加分析,我们能看到,人民日报、人民网出现在考研试卷卜的内容,无不体现着对主流价

第 1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