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大学经济学基础或经济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补充区域
【答案】补充区域是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即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补充区域的形成机制: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2. 扩散机制
【答案】扩散机制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避免集聚不经济; 二是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政府的政策作用。
3. 交通网
【答案】交通网是交通现象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由点和线组成。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节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等交通路线。
4. 涓滴效应
【答案】涓滴效应是指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产生有利的作用。
5. 门槛人口
【答案】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门槛人口是指被供给的人口,是人口数量的概念。
6. 地域根植性
【答案】地域根植性是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元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7. 分散指数
【答案】分散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是用来衡量交通网络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分散指数越小,交通网络内部的联系水平越高,网络的通达性越好。
8. 区域经济增长
【答案】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它体现了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变化。所以,区域经济增长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简答题
9. 试述中心—围理论
【答案】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之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人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沦。其中,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较具代表性。
,其他弗里德曼认为,因多种原因在若干区域之间会有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
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对外围之所以能够产生统治作用,原因在于,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中心,同时,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中心依靠这些方面的优势而从外围获取剩余价值。对于外围而言,中心对它们的发展产生压力和压抑。
10.简述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答案】(1)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中心是指提供离岸金融〔即境外金融)服务的地方。由于它们往往分布于远离大陆的岛屿上,故此得名。
(2)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特点
世界离岸金融中心的分布可分为五大集中区域(五大群):
①西欧群:包括卢森堡、马恩岛、根西岛、泽西岛、瑞士、直布罗陀、列支敦士登等;
②中东群:主要包括巴林群岛,主要中心是巴林;
③加勒比群:主要中心包括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开曼群岛、巴拿马:
④东亚群:主要包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
⑤南太平洋群:主要包括瑙鲁等。
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强的时区性和地缘性。五大离岸中心所在的时区前后继起,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时区,由此形成了一个全球24小时连续不断进行交易的统一的离岸金融市场。
(3)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因
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金融交易的方便性要求大幅度提高,为了全天候进行金融交易
和逃避关税等,离岸金融中心快速发展起来。
②金融交易和流动的投机性质及逃避关税的动机导致了一些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
大多数的离岸中心提供国家金融管制以外的服务,他们通过低税收和在当地的合法经营吸引投资者。
11.简述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答案】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1)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经济和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关系
①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助于文化转向的学术研究,许多文化实践是按经济逻辑运行的,对文化实践的分析可以应用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
②经济实际上是在文化地域上运行的,文化与经济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它们有各自运行的逻辑,但也紧密相互作用。既存在着经济对文化殖民和文化的工具化利用,反过来也存在着经济对文化的根植和依赖。
③人们重视文化并不意味着忽视了经济活动及经济分析。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己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活动的显著特征,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充分体现了经济和文化的紧密结合。
④经济与文化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又是紧密联系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两者更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过分强调它们的差异性,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或者过分强调联系而把它们混为一谈,都是不可取的。
(2)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
①根植性的概念
根植性是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②经济活动的根植性的核心
现代经济地理学越来越关注经济活动的社会文化特性。经济活动的根植性的核心就是将区域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精确结合,在不同类型区域培育不同的制度、根植性、信用、互惠、合作,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制度转向的主要学派
①学派名称
a. 弹性专业化和产业区学派;
b. 新产业空间学派;
c. 学习型区域学派;
d. 创新环境学派;
e. 区域创新系统学派;
f. 管制与治理理论。
②学派的共同前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