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艺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体验
【答案】艺术体验是艺术家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或准备阶段,艺术家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得心应手地进行加工创作。艺术体验一般包括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呈现出“取精用宏”、“厚积薄发”的原则和特点。
2. 艺术语言
【答案】艺术语言指艺术作品中起到表情达意作用的物质表现手段或符号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呈现方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由一定物质材料或符号体系构成,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有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艺术语言还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 二是审美的功能。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语言具有准确、鲜明、生动、丰富、新颖等特点。
3. 通感
【答案】通感又称“移觉”,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例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又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4. 直播
【答案】直播是指广播电视节日的后期合成与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分为电视现场直播和网络直播。电视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电视节日的播出方式,其充分体现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优势。网络直播是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步制作和发布信息,具有双向流通过程的信息网络发布方式。电视直播显现的时空既有现在时又有过去时; 网络直播除具备电视的两大时空之外还具有压缩时空的功能,如同步的文字直播、图片直播、赛事直播、手机直播和比分直播等各种直播频道和样式。
5. 《原始文化》
【答案】《原始文化》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代表作。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在原始人看来山川、草木、鸟兽鱼虫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定是与巫术有密切关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又并不准确,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
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6. 现代设计
【答案】现代设计是20世纪兴起的一门艺术学科,它研究生产技术、艺术、社会生活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既符合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又符合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生产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新型产品。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环境设计等,与现代化生产紧密结合是它的特点。
7. 艺术
【答案】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8. 主体性
【答案】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甚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与共同美感?
【答案】(1)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①共鸣现象的内涵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是指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时的现象。
②共鸣现象的特征
共鸣现象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和亲密无间的契合。
③达到共鸣的条件
a. 从客体方面来说
艺术作品本身必须在艺术水平和思想内容上是优秀的,富有艺术感染力;
b. 从主体方面来说
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 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
(2)审美活动中的共同美感
艺术欣赏中美感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们并不相互排斥、相互矛盾,而是共存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之中。
10.为什么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
【答案】之所以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原因在于:
(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①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劳动创造了手,手反转过来又促进了劳动。直立行走为脑的改善提供了可能,那么,劳动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猿脑进化为人脑。
②劳动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人是一切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交流经验,己经感觉到彼此有些什么非说不可,这就促使了语言的产生。在语言与劳动的推动下,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意识。这样,人与动物就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们在劳动过程结束以后,必然把劳动的结果与劳动开始时的观念加以比较,看看二者是否符合。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即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 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
(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
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4)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直接产生了建筑、造型艺术、装演、舞蹈、音乐等艺术。
11.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
【答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积极能动的反映生活,原因在于:
(1)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
(2)艺术家在创作中有选择地反映生活
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艺术家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却寄寓着艺术家深刻、丰厚的社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