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4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制度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案】社会制度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小同的要素系统组成的综合体。这此要素系统包括五个方面:

①规范系统;

②策略系统;

③知识系统;

④组织系统;

⑤设备系统。

(1)规范系统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在社会学中,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①权利安排决定的是在社会制度框架中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权利,也即责任和义务的分割,往往涉及的是制度中的社会成员如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来实现其行动目标,满足社会需求。权利安排既可能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可能是以各种非正式方式出现的习惯。只要这些习惯涉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就属于权利安排。

②所谓行动准则,一般是指社会行动者能够以话语方式表达的对行动进程的规定,往往涉及行动者在说明行动的理由、过程、结果时应遵循的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确定方式。比较而言,权利安排与社会成员行动前的决策或策划有关,而行动准则与社会成员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对行动的过程和对行动的说明有关。

(2)策略系统制度规范本身并不能够决定社会成员的行动,不论是权利安排,还是行动准则,实际的行动进程都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策略。社会行动就并不是一个固守规则的过程,而是要通过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感觉来展开,这也就是一个随机运用策略的过程。一个社会制度的运作,是社会成员在权利安排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行动的过程。

(3)知识系统实际上,制度在运行时必须依赖由各种可以言传的知识与“默会的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系统。一个社会成员对行动准则及与其他行动者的权利划分、对各种制度运行的微观策略、对社会信任关系、对行动策略和行动准则之间的协调等方面的了解,有些属于可以言传的知识,有些则是默会的知识,但它们都是制度行动者去实现其行动目标所不可缺少的知识。

(4)组织系统组织系统是社会制度的主体。它主要包括组织首脑、职能部门和组织成员三部分。无沦是社会制度所要起的规范作用还是社会制度所支持的自由行动,都要通过组织系统去落实。制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机会,而组织的创立是为了捕捉这些机会; 而且,正是由于组织的演进,

才会导致制度的变迁。

(5)设施系统设施系统是社会制度运行的保障。它可以分为两类:

①符号性的设施,如,一个国家的国旗、国徽,卫生系统通用的红十字标记等;

②实物性的设施,如,经济制度的货币,教育制度的学校、教科书等。以上这五类要素是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行。

2. 简述社会分层的方法。

【答案】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2)声誉法。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法等。

3. 简述群体规范、目标、凝聚力在群体运行中的作用。

【答案】(1)规范是指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整体行为的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成员对群体中正规和恰当的行为方式的共同期望与信念。规范对群体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稳定群体和促进群体成员间的变化。

①稳定群体。通过规范,建立群体的内部控制,帮助群体成员控制自己的行为。规范在许多方面有助于群体的稳定。

a. 如果一个成员偏离群体期望,其他成员将处罚他。群体按照其他成员的期望来纠正群体成员的行为。

b. 规范为群体成员的行为提供指引,群体成员可以用规范来预测他们的行为是否会被接受,在群体中他们将感到更安全。

②规范能促进群体成员发生行为上的改变。如果群体成员服从这些规范,群体就会成为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场所。此外,规范也会导致群体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在一些群体中,规范导致了群体成员的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

(2)群体目标的作用

①引导和激励群体成员。群体成员会为他们渴望和重视的东西而工作。所以,群体日标展现了群体成员的动力,有助于引导和鼓励群体成员参与群体活动。

②发展成员责任心。为了有效地实现群体目标,必须划分角色和责任。在建立目标的基础上,应计划和协调群体成员的分工,这样就能够以工作为基础去分配角色和责任。

③为评估打基础。目标是群体评估群体任务完成状况的基础。群体成员将采取行动以实现群体的目标,他们行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怎样推动群体目标的实现。

④指导冲突的解决。在群体里,冲突或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是不可避免的,在有助于达到群体目标的基础上,群体成员可以用更理性的方法解决冲突。

(3)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中成员希望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凝聚力在群体运行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保持群体成员身份。在有凝聚力的群体里,群体对其成员有高吸引力,并且成员也愿意归属这个群体。群体成员的归属愿望是建立群体规范的基本力量。

②群体规范的遵守。在凝聚力高的群体里,遵守群体规范的效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高凝聚力会导致群体强化这种不理想的规范,当凝聚力上升时,群体成员的接纳性也相应地有所增长。

③划清群体界限。凝聚力的增长在群体成员中加强了“我们”的意识或感受。这种“结合在一起”的意识造成了成员与非成员间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群体界限的建立。

④提高群体成员的参与。研究结果证明,随着凝聚力的增长,群体成员的参与也相应地增长。⑤提高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和个人适应性。有凝聚力的群体对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和个人适应也有正面影响。在有凝聚力的群体中,被其他成员喜欢、接纳和推崇,能提高成员的自尊。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群体成员能较自由地表露感受,具有较强的信心和愿意利用其他成员的评价,这对群体成员在群体中的改变和成长都是有益的。

4.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答案】学习社会学的原因主要包括:

(1)普及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提供的有关社会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公民的一般常识。而这种一般常识,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关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自觉地适应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合格的公民。

(2)社会学在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现代技术突飞猛进,使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重大问题,都不能单独靠某一门学科的方法去解决。大力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在各门科学学科与社会学之间进行合作,将有利于促进整个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3)社会学能够提供社会工作和行政、企业管理所需的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的社会性格、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组织制度的,现代国家的行政组织和企业里存在着大量影响工作态度和生产效率的“人的因素”,以及影响行政和企业经营的种种组织、制度等因素,增进对于这些因素的认识,对于改善行政和企业组织管理,无疑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