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与颅内肿瘤鉴别的最有效方法() 行薄层(2~4mm)扫描。 改为冠状位扫描。 进行增强扫描。 调整扫描角度。 1周后复查对比。
患者,男性,48岁,2周前发现左侧舌缘偏腹侧有1.5cm鲜红色区域,病损区域内有散在的白色斑点,吃热、咸食时有疼痛感觉,触诊病损区,质地尚软,临床考虑为间杂型红斑。由社区医院转入口腔专科医院进行诊治。确诊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B超检查。 活组织病理检查。 X线片检查。 甲苯胺蓝染色检查。 核素扫描检查。
患者男,49岁,因“持续发热伴畏寒、寒战7d”来诊。发病前10d到泰国旅游,被蚊子叮咬。发热时头昏、头痛,伴腹泻、恶心、呕吐,体温最高达41.5℃。当地医院给予头孢菌素及对症治疗效果差,给予氯喹治疗体温无下降,但腹泻有所好转。查体:T40.2℃,P146次/min,R25次/min,BP128/80mmHg;意识清楚,查体合作;皮肤黏膜苍白,未见皮疹,巩膜轻度黄染,颈软;心、肺未发现异常;左下腹有轻压痛,肝、脾大,肝区叩压痛;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未引出。为明确诊断,应进行的检查是() A.血培养。 骨髓培养。 血涂片查疟原虫。 骨髓涂片查疟原虫。 脑脊液检测。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胸部CT。 粪培养。
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或转侧时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数。其治疗主方为() 苓桂术甘汤。 小柴胡汤。 柴枳半夏汤。 小青龙汤。 香附旋覆花汤。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其有特殊的抑制作用的细菌为() 葡萄球菌。 沙门菌。 变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麻风杆菌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