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716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2. 《康熙字典》

【答案】《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十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3. 意动用法

【答案】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用如意动时,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美其服”,就是认为他的衣服美。名词用如意动,则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

4.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二、分析题

5. 说明下列各字的造字方法。

(1)本

(2)沐

(3)及

(4)責

(5)縣

(6)鹿

(7)武

(8)景

(9)目

(10)夭

【答案】(1)本:指事。从木,一在其下,表示树木的根。

(2)沐:形声。从水木声。

(3)及:会意。从人从又。

(4)責:形声。从贝朿聲。

(5)縣:会意。从系持倒首。

(6)鹿:象形。

(7)武:会意。

(8)景:形声。从日京声。

(9)目:象形。

(10)夭:象形。

6. 分析下列各組繁簡字在古書中的意義和用法有何異同。

(1)餘、余

(2)才、纔

(3)醜、丑

(4)谷、穀

(5)麵、面

【答案】(1)餘:饶也。从食余声。余:语之舒也。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在于:“餘”常用作地名、国名等等,而“余”常用作第一声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2)才:才能; 能力。纔:方,始; 仅仅。

二者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才”多作名词,而“纔”则主要作副词使用。

(3)醜:丑陋,厌恶。丑: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作地支使用。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醜”和“丑”是两个字,除作地支和时辰用“丑”以外,都不能写作“丑”。现在“醜”字简化为“丑”。

(4)谷: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穀: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各自指代对象不一样,故而用法也有很大区别。

(5)麵: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面:脸; 面见,面对。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麵”单纯地指面粉。而“面”用法多样,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还可以作副词使用。

7. 请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法。

(1)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2)大宛闻漠之饶才,欲通不得,见蹇,喜,问欲何之。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1)两个分句都是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会将宾语提前至谓语前,并紧跟宾语会有“之”或“是”来复指宾语。

(2)“何之”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置于谓语之前。

(3)“岁不我与”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需要前置于谓语之前。

(4)“若属皆且为所虏”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为“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8. 按顺序写出上古三十韵部的名称

【答案】古韵三十部是针对上古音中的古韵进行研究所作出的分类,其各韵部名称及分布如下表:

9. 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的语法结构(指出前置的宾语,前置的种类),并翻译全句。

(1)豈不穀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

(2)姜氏何厭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