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2岁,维吾尔族,因“双下肢起皮疹、溃烂3年伴双下肢水肿1年”来诊。查体:双下肢可见散在分布的紫蓝色的指甲盖大小的斑块;部分皮损表面可见米粒至甲盖大小的溃疡;双下肢压凹性水肿。目前研究的此病发病机制中,非热点是()。 A.基因易感性。 地理因素。 内分泌因素。 种族因素。 病毒感染。
女,31岁。已婚,近2个月来月经紊乱,血皮质醇浓度36μg/L,尿游离皮质醇118μg/24h,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单纯性肥胖。 B.肾上腺皮质增生。 C.慢性乙醇中毒。 D.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 E.妊娠。
布比卡日的特点是() 麻醉强度高,作用时间长,穿透性好。 麻醉强度高,作用时间短,穿透性好。 麻醉强度高,作用时间长,穿透性差。 麻醉强度高,作用时间短,穿透性差。 麻醉强度差,作用时间长,穿透性差。
女,58岁。丙基硫氧嘧啶治疗1.5年后甲状腺较前缩小。T3抑制试验:3小时抑制率>50%,24小时抑制率>50%,24小时抑制率 A.停用丙硫氧嘧啶。 B.改用手术治疗。 C.改用放射性131I治疗。 D.丙硫氧嘧啶维持剂量。 E.增大丙硫氧嘧啶剂量。
关于肌松药的拮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去极化肌松药可用抗胆碱酯酶药拮抗。 低温可以影响抗胆碱酯酶药对肌松药的拮抗作用。 为消除抗胆碱酯酶药所引起的毒蕈碱样作用,常需伍用抗胆碱药物。 酸碱与电解质失衡可以影响抗胆碱酯酶药的拮抗作用。 使用抗胆碱酯酶药必须根据肌张力监测结果,当T4/T3<0.3时拮抗效果较好。
患儿女,11个月,因“烦躁哭闹、食欲差、偶有咳嗽2d”来诊。查体:T38.2℃,P120次/min,R30次/min;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前囟稍饱满,咽部充血;心、肺(-);肝肋下2cm,质软,脾未触及,腹(-);无颈强直,克尼格征(-),巴宾斯基征(-)。目前主要考虑的原因为(提示入院第2天,体温正常,进食好;前囟平坦,无张力;血细菌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地塞米松治疗3d后停药,继续抗生素治疗。第8天,患儿再次发热,体温37.8℃,前囟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