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农林大学普通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体液免疫。
【答案】体液免疫是指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是指B 细胞在细胞辅助下,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B 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免疫过程。
2. 双受精。
【答案】双受精是指花粉管到达胚囊后,释放出二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二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3. 性状分离。
【答案】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4. 突触。
【答案】神经末梢与肌肉之间没有原生质的联系,突触是指神经末梢与肌肉的连接处。
5. DNA 双螺旋。
【答案】DNA 双螺旋是Watson 和Crick 提出DNA 的双螺旋结构,是2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以碱基配对相连而成的多聚物。
6. 核纤层。
【答案】核纤层是指核被膜内面由纤维状蛋白构成的一层网络结构,对核被膜起支撑作用。组成核纤层的纤维状蛋白是核纤层蛋白。
7. 同形世代交替。
【答案】同形世代交替是指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孢子体与配子体互相交替的现象。
8. 淋巴。
【答案】淋巴又称淋巴液,是指进入淋巴管的组织液。
二、简答题
9. 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答案】人全身共有骨206块,通过骨连接构成人体骨骼,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
干骨和四肢骨。
(1) 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
(2)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
(3)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
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10.根据外界吸收物质和能量的方式,生物可以区分为哪两类?
【答案】根据外界吸收物质和能量的方式,生物可以区分为:
(1)一类是绝大多数的植物,他们只从外界吸收简单的无机物,还吸收日光作为能源,通过光合作用在体内制造有机物,提供植物本身代谢活动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这种方式是生物自身供养自己,不依赖其他的生物,称为自养。这类生物称为自养生物。
(2)另一类生物自身不能从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也不能从日光中获得能量,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有机物,并从这些有机物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些有机物是其他生物制造的,因此这种方式称为异养。这类生物称为异养生物。动物、真菌和细菌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摄取的有机物都是来自自养生物的。
11.什么是鸟类的双重呼吸?
【答案】吸气时,前、后气囊扩张,肺内废气进入前气囊储存;外界新鲜空气进入气管,到肺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部分新鲜空气到后气囊储存。
呼气时,前气囊压缩,废气经支气管呼出体外;后气囊压缩,新鲜空气进入肺进行第二次气体交换。
12.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十分危险的传染病,试述如何利用这些细菌使人体获得对它的免疫力。
【答案】炭疽热是一种由炭疽热杆菌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症状之一是皮肤等组织发生黑炭状坏死。
炭疽芽孢杆菌是通过产生外毒素来增强微血管通透性,导致出血和组织肿胀,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迅速和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使人发生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而死亡。(1)研究出无毒炭疽芽孢疫苗,用于预防。(2)抗生素的筛选应用。
13.影响种子生活力的因素有哪些?种子休眠的原因何在?如何打破种子的休眠?
【答案】(1)影响种子生活力的因素有植物本身的遗传性;种子的成熟程度、贮藏期的长短、贮藏条件的好坏等等。
(2)种子形成后虽已成熟,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往往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
相对静止的阶段才能萌发,种子的这一性质称为休眠。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是种皮障碍;胚未发育完全;种子未完成后熟;以及种子内含有抑制萌发的物质等。
(3)生产上可用机械方法擦破种皮或用浓硫酸处理软化种皮;低温处理;人工施用赤霉素等方法打破种子的休眠。
14.人和鸭的胰岛素氨基酸序列除6个氨基酸残基外都是相同的,人胰岛素的比鸭胰岛素的是高还是低?人:鸭一
Ser )
【答案】鸭胰岛素的A8是Glu , 侧链在生理
异,因此,人胰岛素的比鸭胰岛素的高。
下,带负电荷,人胰岛素A8位为没有可解离的侧链,其它不同的残基都是侧链不带电荷的的中性氨基酸,它们不会影响胰岛素的电荷差
三、论述题
15.试述细胞免疫的全过程。
【答案】细胞免疫的全过程概述如下:带有不同MHC 分子的外源细胞,如移植器官,在植入动物体后,体内带有特异受体的T 细胞分裂产生大量新的T 细胞,其中胞毒T 细胞有杀伤力,使移植器官的细胞破裂而死亡。助T 细胞分泌物质使胞毒T 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各种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活化起来,大量集中于移植器官区域,与胞毒T 细胞合作,将移植器官吞噬消灭。在这一免疫反应完成时,抑T 细胞开始发挥作用,抑制助T 细胞和其他淋巴细胞的活动,从而终止这一免疫活动。此时如果再次植入同一来源的器官,初级免疫活动产生的记忆T 细胞立即分裂而产生新的效应细胞,使移植的器官迅速被排斥,同时产生新的记忆细胞保持记忆,是次级免疫反应。次级免疫反应比初级免疫反应发生得快,效率也更高。
(1)胞毒T 细胞:结合到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上,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而死亡,胞内病毒进入体液被抗体消灭;
(2)助T 细胞:刺激胞毒T 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活跃,消灭抗原细胞;
(3)抑T 细胞:终止免疫。
16.试述病毒的增殖及其过程。
【答案】病毒是由一种核酸(DNA 或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外是无生命、亚显微的大分子颗粒,不能生长和分裂。它们能够侵染特定的活细胞,借助宿主细胞的能源系统,
核糖体和复制转录翻译系统等生物合成体系,复制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装配成结构完整、具有侵染力的、成熟的病毒粒子。病毒的增殖过程大致包括5个阶段: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组装、释放。
(1)吸附:病毒与细胞上的受体糖蛋白结合;
(2)侵入和脱壳:经细胞吞食作用病毒脱去衣壳进入细胞质;
(3)生物合成:以病毒RNA 为模板,反转录合成病毒双链DNA ,双链DNA 整合至宿主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