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校邠庐抗议》
【答案】《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于1861年为宣传洋务思想而作。该书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把“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作为洋务指导思想。该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2. 北伐战争
【答案】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从广东出师北伐。西路军占领湖南,攻克湖北武汉;中路军占领江西;东路军占领福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军事胜利。
3. 第一流人才内阁
【答案】第一流人才内阁是民国初年北京政府的熊希龄内阁。1913年7月,袁世凯任命进步党议员熊希龄为内阁总理。9月,内阁组成,只有司法、教育、农商等少数总长职位由进步党人梁启超、汪大燮、张春等分别担任,而陆军、内务、外交等重要部门则牢牢掌握在袁世凯的嫡系军阀、官僚手中。由于梁启超等人都是社会名流,这个内阁被人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4. 近卫声明
【答案】近卫声明是抗战时期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国民政府如“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
5. 中山舰事件
1926【答案】中山舰事件是1926年蒋介石利用中山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又称三二〇事件。
年3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到广州,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6. 都统衙门
【答案】都统衙门是指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于1900年7月30日成立的对天津及附近的静海、宁河等县实行军事统治的机构。都统衙门全称“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由俄、英、日、法、美、德军官各一人组成的六人委员会(初为俄、英、日军官组成的三人委员会)领导,下设秘书处、巡捕局、会计处、军事部、司法部等。《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撤出北京和天津城区。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正式收回天津,都统衙门长达两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7. 商会组织
【答案】商会组织是清末在旧式商业、手工业行会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辛亥革命前,商会在中国社会上已有很大的势力,北京政府时期又有很大的发展,其组织遍布全国各地。1912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并建立了常设机构,1914年3月,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商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府期间,该组织召开了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仅进行商务活动,而且参加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活动。
8. 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
【答案】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出席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会议由凯丰主持。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9.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分析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的一篇重要著作,发表于1927年3~4月的《战士》周报。文章强调农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对中国农村的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才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从对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10.《五四指示》
【答案】《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为了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指示》的意义在于肯定农民的土地要求,表明了共产党改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即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援,为解放战争的顺利奠定基础。这一指示和后来在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规定的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方法有所不同。它适应当时的局势,采取了反奸、清算、减租减息以及查黑地等办法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来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结成
反帝、反封建、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广泛统一战线。从此,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逐步开展起来。
二、论述题
11.在苏区土地革命过程中,共产党是如何逐步解决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问题的?
【答案】在苏区土地革命过程中,共产党为逐步解决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问题,采取了一下措施:
(1)关于没收土地的对象。土地革命之初,曾规定只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对小地主实行减租的政策。后来又提出过没收一切私有土地。到中国共产党“六大”时,进一步明确了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制定时,因尚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六大”的有关精神,规定了“没收一切土地”的原则。到1929年4月颁布《兴国土地法》时,便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2)关于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一般是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并以原更地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3)关于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开始的几年内,各根据地都实行土地公有、农民使用的原则,禁止土地买卖。到1931年春,普遍改为土地一经分定,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农民,可以租借、买卖。
(4)关于阶级路线,即土地革命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六大”基本确定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正确的阶级路线。但对富农的政策后来发生曲折。1929年,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否定了“六大”和“六大”以后中央文件中有关中立富农的规定,要求各地执行“坚决反对富农”的政策。后来王明“左倾”错误时期,实行富农分坏田、少分田,给土地革命造成伤害。直到1935年才把针对富农的错误政策改正过来。
12.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哪几派?此后,中国出现了什么局面?
【答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为三个派系:
(1)直系:以直隶人冯国璋为首领。以南京为巢穴,控制着苏、赣、鄂等富庶地区,与南方军阀往来密切,势力仅次于皖系,以英美为后台。
(2)奉系:以奉天人张作霖为首领。控制着东北三省,形成了一支举足轻重的军阀势力,得到日本的扶植。
(3)皖系:以安徽人段褀瑞为首领。段祺瑞任陆军总长,势力较大。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得到日本支持。
(4)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众多小军阀:张勋的定武军,盘踞徐州一带,顽固坚持要清帝复辟,受日本、德国支持;滇系以唐继尧为首,盘踞云南、贵州,滇系、桂系都是投靠英美;桂系以陆荣廷为首,控制两广;晋系以阎锡山为首,盘踞山西。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经常进行战争
从此,中国进入了军阀分立混战时期。
13.简述中共“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及实践。
【答案】(1)抗战中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对未来中国的前途进行了探索。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