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暨南大学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从“物哀”的角度解读《源氏物语》?
【答案】《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从“物哀”的角度解读《源氏物语》;
(1)《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
日本18世纪的著名学者本居宣长认为《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物哀”的含义大致是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有“多愁善感”和“感物兴叹”之意。《源氏物语》的确是一部充满“物哀”情调的作品,由于选取日常男女私情而不是政治斗争这样一个角度表现人物的命运,就使得作品能够从最细微处着手,详尽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可悲结局。“物哀”也恰恰只能在这种看上去十分琐屑的日常情感生活中得到体现。“物哀”表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敏锐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直观的、情感化的、非逻辑的。
(2)“物哀”实质上是日本式悲剧的一种独特风格
它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有重大的社会主题、宏大的气魄、无限的力度和剧烈的矛盾冲突,也不像中国悲剧那样充满浪漫的激情和深重的伦理意识,而是弥漫着一种均匀的、淡淡的哀愁,贯穿着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从而体现了人生中和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由于平安王朝佛教盛行,紫式部本人也笃信佛教,这就使得这种悲剧性建立在了佛教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如果说“物哀”作为一种悲剧风格,也表现为悲剧冲突,那主要就是现世的情欲享乐与深层意识中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意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是内向化的,冲突的舞台就在人物的精神世界里。
(3)“物哀”传统的奠定
“物哀”所奠定的这种独特的感受性、抒情性、悲剧性的美学风格,成为日本传统文学的一
,在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人的大特征,并被近现代的作家所继承下来,在日本近代“私小说”
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美学风格的影响。
总之,“物哀”是《源氏物语》审美理想的核心。它不但是正确地理解《源氏物语》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日本传统美学的一把钥匙。
2. 现实主义文学还有生命力吗?
【答案】纵观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作品,大都是坚
持了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勇气和胆识的,努力维护了文学的自由审美品格的作品。
(1)作家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和审美立场,能达成某种超越性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就是对时代生活、人民疾苦和普通人命运的密切关注,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密切关注,对民族灵魂的密切关注,为此它勇敢地面对,真实大胆地抒写,以至发出怀疑和批判的声音。一些作家早就在抵制直接的、短视的、配合式的创作,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坚持直面、大胆地写出真实,塑造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由于作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审美的立场,于是对人性人道的思考就往往会逸出“政治”的堤坝,无意中与“时代”抗辩,达成了某种超越性。
(2)现实主义精神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现实主义精神应该是变动不居的,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变化,才能保持它的活力和张力。在经历各种文学流派创作观和表现手法的冲击之后,西方现实主义在继承以往现实主义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以及某些基本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放性。从文学主题上看,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开始积极吸收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养分,重视探索人的全球境遇及其生存意义,积极寻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途径,在现实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并为克服它们的弊端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尝试。这种改变和新尝试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散发出新的生命力。最有分量和最有价值的文学,应该是关注人的存在境遇,展示民族的灵魂和心史的,直指人心的,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文学。越是这样,在这个物化的时代,文学就越是不可替代,就越有生命力。
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大转型的时期,同样也是一个与世界文化碰撞、融合、重构的时期,这不仅是作家创作的难得机遇,同样也是作家面临的最大困难,现实主义怎样发展,却是需要继续不断探索的新难题。
3. 任举一部作品为例,说明意识流小说对传统小说观念与小说艺术的革新。
【答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整部小说在结构上像一座大教堂,各卷是侧堂。回忆往事将作品前后串联起来,而作品每一卷都有自身的内部结构,又与其他部分相连。充分体现了对传统小说观念与小说艺术的革新。
(1)对传统小说观念的革新
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卷峡浩繁的现代主义长篇小说,它革新了小说的观念。小说随着作者的意识展开,像流水一样,而无明确的故事情节,只在表现富有含义的内心世界。意识流小说号称是打败时间的小说。除了历史事件的时间不可更改外,其他的时间都不重要。另外意识流小说看似毫无章法可寻,但它是一个整体。比如《追忆似水年华》中有标题的对称,如《地名:地方》和《地名:名字》; 有叙述的对称,如盖尔芒特家和斯万家,维尔巴里西斯夫人的沙龙和奥黛特的沙龙; 有地方的对称,如巴黎——索多姆,巴尔贝克——戈摩尔。普鲁斯特认为四、五、六卷是“他的天才的最佳构思”。第四卷是环形结构,第五、
六两卷构成一幅双折画。
普鲁斯特认为各卷的融合和一致是一种“大师手艺”。
(2)传统小说艺术的革新
,①《追忆似水年华》的人物描写不同于传统小说他的人物戴着“上百种面具”再逐渐脱下来,
慢慢显出原形。例如奥黛特,读者最初通过一个孩子的目光发现了她,这是一个“玫瑰贵妇”:然后她成了斯万夫人,由于她的无行,大家从来不肯邀请她做客,她被看作夏吕斯的情妇; 再后来
,叙述者在埃尔斯蒂尔的画室中发现了她的肖像; 她成了寡妇后,嫁给了愚她是“萨克里邦小姐”
蠢的福尔什维尔,也许是盖尔芒特公爵的情妇。在他笔下,人物是不定型的、发展的、复杂的,不能以传统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们。小说中写了4代人,1820年的一代有外祖母、维尔巴里西斯夫人; 1850年的一代有叙述者的父母、夏吕斯、弗朗索瓦丝、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斯万、奥黛特、维尔杜兰夫妇; 1880年的一代有叙述者、阿尔贝蒂娜、莫雷尔、吉尔贝特、圣卢; 1900年的一代有吉尔贝特的孩子。这4代人构成继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后,生活在第三共和国的一个人物画廊。
②时间概念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普鲁斯特看来,时间是一种“看不见的形
,式”。他发现,人物在时间上所占的位置要比“他们在空间所占的位置宽广得多”“可能性的世界
,可能性的世界就是时间的世界。时间在小说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普鲁斯比真实世界更为广阔”
特认为真正的小说家不以日历来计算时间。除了历史事件不可更改以外,他对时间的概念理解得相当灵活。一是人物年龄前后有出入。阿尔贝蒂娜在1897年是17岁,在1908~1909年年龄不变; 奥黛特一下子变成50岁。二是年表改变,阿尔贝蒂娜出现以后,小说采用了另一种年表,产生了无数日期谬误。普鲁斯特在时态的运用上煞费苦心。他写作时一切都已经过去,因此他用过去时。他认为在自传和日记中才用现在时,叙述必须用过去时才能进入想象,进入小说时间。《追忆似水年华》大量用未完成过去时,作用之一等于讲述中的现在时:“让过去保持它当初是现在时的样子……”作用之二是使情节变成真实可信:“未完成过去时并不意味着小说家置身于人物的未来,而是简简单单地表明他不是这个人物,他是在向我们显示这个人物。”普鲁斯特时而插入现在时,这时,叙述者重新看见、重新体验时间。现在时的出现将读者抛进了时间里; 这是叙述起始的时间,不再是人物经历其现在时的时间。如关于母亲的亲吻:“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了,我曾看见蜡烛的反光沿着楼梯的墙上升,然而,这堵墙已消失多年了……”描述这个场景所用的现在时表明叙述者重新找到过去,字里行间涌出的柔情说明死亡已淹没了被爱的人们; 作家发现了自己的力量,时间战胜了死亡。有时,普鲁斯特转为现在时是表明一种体验:“我喝第二口,没有发现与第一口有任何两样……我放下杯子,转向内心,该由它来寻找真理。”叙述者将回忆变成现时的体验。
③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多种多样
a. 由一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勾起连绵不绝的回忆。玛德莱娜由小点心勾起童年回忆是有代表性的描写。
b. 采用时序颠倒的手法。斯万的恋爱本来是叙述者听说的事,发生在他出生之前,但这个故事叙述在前,叙述者后来得知,放到后面去叙述。小说时而讲述盖尔芒特家的事,时而跳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