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学位]之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定类侧量(nominalmeasurement )

【答案】定类测量义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上可以用等于或不等于来描述。

2. 偶遇抽样

【答案】偶遇抽样又称作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偶遇抽样没有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那些最先被碰到的、最容易见到的、最方便找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对象大得多的机会被抽中。

3. 中介变量

【答案】中介变量是指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的、内在的原因。1932年,托尔曼为了弥补行为主义者华生的S-R 公式的不足,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强调注意有机体内部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但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本身推断出来的中介因素,这便是中介变量。

4. 个案研究

【答案】个案研究是指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它的特点是焦点特别集中,对现象的了解特别深入、详细。

个案研究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洞察,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生动、具体、详细的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事物或事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而且能为后来较大的总体研究提供理论假设。因此,这种方法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无结构观察

【答案】无结构观察是指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无结构观察多采用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其观察的结果也不具有统一的形式,观察所得资料通常只能进行定性的分析。这种无结构的观察是实地研究中最主要的观察方式。

6. 问题的重要性

【答案】问题的重要性,即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即一项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用途或用处。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说,研究的意义或价值会有大有小。而这种意义或价值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方面的,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的。

7. 样本规模

【答案】样本规模又称为样本容量,它是指样本中所含个案的多少。确定样本规模也是每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统计学中通常以30为界,把样本分为大样本(30个个案及以上)和小样本(30个个案以下)。

8. 多段抽样

【答案】多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在社会研究中,当总体的规模特别大,或者总体分布的范围特别广时,研究者一般采取多段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多段抽样的具体做法是: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再从这几个大群(组)内抽取几个小群(组),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至抽到最基本的抽样元素为止。

在运用多段抽样方法时,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在类别和个体之问保持平衡。或者说,保持合适的比例。在同等条件下减少多段抽样误差的方法是:相对增加开头阶段的样本数,而适当减少最后阶段的样本数。

二、论述题

9. 试论社会研究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异,并举例说明两种研究方式之间如何进行互补。

【答案】(1)差异:

①从哲学基础上来看: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 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

②从研究范式上来看:定量研究是科学范式; 定性研究就自然范式。

③从逻辑过程上来看:定量研究是演绎推理:定性研究是归纳推理。

④从理论模式上来看:定量研究是理论检验; 定性研究是理论建构。

⑤从主要方式上来看:定量研究是实验调查; 定性研究是实地研究。

⑥从分析方法上来看:定量研究是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是文字描述。

⑦从研究特征上来看:定量研究是客观的; 定性研究是主观的。

⑧从主要目标上来看:定量研究是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定性研究是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⑨从资料收集技术上来看:定量研究是量表、问卷、结构观察等; 定性研究是参与观察、深度访问等。

(2)两种研究方式之间的互补:

①社会研究大多属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单一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较少。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时,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同一研究中常常综合使用两种

研究方式,这样有利于两种研究方式之间优势互补。

②一般见到的调查报告之类的大多是定量研究的结果,定量研究多采用大量的表格和数据来比较精确的闻释某一问题。定量研究的结果比较精确一些,但是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已经进行了一些定性的研究,从中概括出基本规律,找准目标,然后在运用定量研究对这些规律进行研究,因此,可以说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二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实际社会研究中该运用哪种方式,这不仅取决于研究者的个人兴趣,而且取决于他所要解决的问题。

举例略。

10.试比较韦伯和迪尔凯姆创建的两种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杜尔克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的方法论原则成为20世纪占主流的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韦伯创建的是一种介于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一种研究范式。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他们分别就社会历史因果关系的性质作了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因果解释的原则与策略,成为社会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区别

①迪尔凯姆研究范式的观点:

a. 社会科学不是研究个别人和个别事件,而是研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在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下产生的客观事实,他们是受一定的社会规律的支配。

b. 要通过宏观上的大量调查的统计来研究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要说明整体性,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以经验为客观标准,坚持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的原则。③从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方

面来说,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说明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外部原因,并且强调静态分析和数量分析。

②韦伯研究范式的观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方法论思想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 a. 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

,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 “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

b. 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且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2)联系

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但是,他们对因果性的意义、原因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以及作用形式的分析互不相同。从哲学根源来看,集中体现了机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必然性因果分析范式从反对神学或心理学的目的论观点出发,承认一切事物具有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