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 13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 24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 36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 48

一、单选题

1. 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游戏”、“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奥古斯丁

【答案】B

【解析】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前,就一直居住在理念世界里,并获得了关于理念的各种知识。但进入肉体以后,由于灵魂受到肉体的遮蔽就忘记了原来在理念世界里获得的知识,而

,学习即回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获得知识的办法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回忆)

向”。教育要培养人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也就是转离变化着的感性世界、现象世界,眼睛

,认识最高的理念一一善。柏拉图所要求的这个向上,转向光明,看到真理、本质、共相(理念)

,实际就是看问题的立脚点和世界观的转变。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甲提倡“灵魂转向”

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还有唱歌活动; 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

2.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

A. 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B.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C. 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

D. 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泰勒课程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日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这些教育经验应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三个问题,泰勒认为必须把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

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3. 学生必须接受“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因为有广博的知识和理性的能力,将来也是适应力最强的、对未来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优秀公民和劳动者。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课程类型上倾向于( )。

A. 学科中心课程

B. 学生中心课程

C. 社会中心课程

D. 活动中心课程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学科中心课程也称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唯此,才能使学生适应力最强、对未来做最充分的准备; 学生中心课程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应当把教材看成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社会中心课程认为课程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等方面; 活动中心课程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每年关于课程流派都会出一道选择题,所以,对这个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要掌握的非常好。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

4. 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 )

A. 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B. 福建船政学堂

C. 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

D. 福州电报学堂

【答案】B

5. 学生围绕自己和教师订立的学习契约开展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文纳特卡制

B. 道尔顿制

C. 特朗普制

D. 曼海姆制

【答案】B

【解析】道尔顿制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6. 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 )

①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②撰写了《教育史ABC 》、《新教育大纲》两部著作

③提出了“全人生教育”的青年教育思想

④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7. 与韩愈的“文以载道”相呼应,共同推动古文运动的开展的是( )

A. 欧阳修

B. 白居易

C. 柳宗元

D. 陈子昂

【答案】C

8. 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

A. 服从水平

B. 依从水平

C. 认同水平

D. 内化水平

【答案】C

【解析】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十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社会规范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因此,答案选C 。

9. 美国宪法修订案第10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力,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户在此规定基础上确立的美国教育管理体制是( )。

A. 学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