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学位]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冰斗和冰窖

【答案】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陡峭岩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圈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解为岩屑,并在重力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逐渐变陡、雪斑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冰后,冰川对底床的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拔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冰斗是一种典型的冰蚀地貌,按其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类。

2. 生态系统

【答案】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环境的统称。具体来说,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其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3. 球状风化

【答案】球状风化是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的风化过程。

4. 冻融作用

【答案】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包括冻胀、冻裂、冰劈、扰动、滑塌等许多复杂过程,于是形成各种相应的冻土地貌。有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和冰锥、热融地貌。它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使岩石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

5. 季风

【答案】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

所差异。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6. 科里奥利力

【答案】科里奥利首先发现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因此称为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D 可表示为

物体所在纬度。

7. 焚风

【答案】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0℃/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

8. 岩石圈

【答案】岩石圈是由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它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一一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岩石圈可分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一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6大板块。

9. 部门自然地理学

【答案】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10.古土壤

【答案】占土壤是指发育于过去景观条件下,全部特性与现代成土条件不相符的土壤。可形成于第四纪的各个时期以及第三纪末期。它们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古土壤多数由于受地质物质(如火山灰、熔岩、黄土、崩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等)的覆盖而被埋藏形成;或因成于过程中气候、地形、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泛滥平原和万角洲的迁移等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形成。 ,式中ν为运动物体的速度;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

二、简答题

11.土壤温度状况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1)土壤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热、土壤物质转化过程所释放的化学能以及人们在耕作过程中所施加的化学能等。其中太阳辐射是最主要是热量来源。

(2)土壤的温度状况大致受四个因素的影响:

①其自身所吸收的净热量;

②使土壤温度产生一定幅度变化所需的热量;

③土壤中水分相态转化及其扩散过程所需要的热量;

④伴随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

12.简述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1)母质的影响,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它向土壤提供矿物质,决定土壤的质地、孔隙、养分和酸度等物质。

(2)生物的影响。生物可以吸收太阳能,使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中营养元素向土壤聚合,并产生腐殖质,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增加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推动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3)气候的影响。通过大气与土壤之间的水分和热量的交换,大气可向土壤输入水分和热量,进而控制母质风化和植物的生长,影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4)地形的影响。地形主要是通过影响母质、生物和气候因素,控制物质和能量在不同地形部位的分配,进而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影响。时间主要影响母质、生物、气候和地形因素作用的强度和深度、产生土壤内部层次的分类。

(6)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可通过有目的的改变成土因素来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一是改变成土条件,二是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综上所诉,对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在一定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的生物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13.简述土壤的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答案】土壤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比植物群落的演替还要慢得多),以至许多人误认为土壤是没有变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土壤学家常按发育程度把土壤的发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原始阶段:土壤尚未发育的原始母质。

(2)幼年阶段:土壤开始发育,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出现土层分化,但一般只有A 层和C 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有母质性质。这一阶段的土壤称为AC 土壤或幼年土壤

(3)壮年阶段:土壤继续发育,林溶层之下出现淀积层B ,基本上具备了完善的土壤层次,出现ABC 型剖面,称为成熟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