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育
【答案】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美育一般通过审美活动进行,即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审美能力,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即以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教育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育活动过程中具有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美育以科学的审美观为指导,继承历史上有审美价值的财富并加以创造,可以丰富人类文化艺术宝库; 能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案】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 _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3. 美育过程
【答案】美育是通过各种形态的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活动进行的,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 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
4. 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①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萌芽; ②近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贝尔一兰喀斯特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当前我国学校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
5. 教育目的
【答案】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为社会本位论;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称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6. 学校管理体制
【答案】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它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着全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学校管理体制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两个方面,前者规定了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各机构的职、责、权划分及相互关系,后者规定了学校由谁领导和负责。从关系上看,学校领导体制除了规定学校的领导主体和领导形式外,也影响着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目标任务、职责权限和运行方式。可以说,学校领导体制是办学、管校的根本制度,是使学校管理活动有序运行和实现学校效能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7. 道尔顿制
【答案】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具体做法是:①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②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规定应完成的各项作业; 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后,即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 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1人作为顾问,学生学习的进程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记入学习进度表内,进度快的可提早更换公约,毕业年限亦因之缩短。③废除年级制,修业年限、毕业期限都是自由的。④重视学生身体及社会意识的发展。道尔顿制的优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其局限性在于:学生不易学到系统的知识; 对教学设施与条件要求较高。这使得道尔顿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注重学生自学与独立作业的意向,对后来的一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改革有着很大的影响。
8.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答案】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一种教育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从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向善”、“粹美”,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二、简答题
9. 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答案】学生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另一个是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二者有必然的联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10.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一般而言,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即由高到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阶段性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同时要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可变性表现为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又有差异。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把握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