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813造型基础之艺术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席勒《美育书简》

【答案】《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又被译为《审美教育书简》,该书是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5年经整理出版。第一次在人类教育史上提出“审美教育”概念,其根本日标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各有其功能不可相互替代。《审美书简》对促进美育理沦的完善,以及从历史的高度去全面阐释教育问题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深刻地阐述了作为人的生存范畴的美和美育的现代性意义,弘扬了人性中的感性本质,批判了近代人性的分裂和异化,是一种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思考。

2. 艺术意象

【答案】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后的心理形态,同时它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 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表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3. 绘画

【答案】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艺术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它在美术门类中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居于基础地位。绘画可以由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描绘出取材于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可视形象。在照相术发明以前的漫长岁月里,绘画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映现实的主要手段。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题材极为广泛。因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不同,分为许多品种,其中主要的是油画、水墨画、版画等。

4. 印象派

【答案】印象派,又称“印象主义”,是19世纪60~90年代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代表作有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印象主义画家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此外,印象主义的巨大潮流还波及到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均取得了巨大发展。

5. 实用艺术

【答案】实用艺术是指与一般的绘画、雕塑、摄影等强调艺术家个人艺术思想相区分的,通过设计师的工作,为社会大众服务,将实用与审美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6. 艺术美

【答案】艺术美是指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美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情形象。

7. 谢赫“六法论”

【答案】谢赫“六法论”是我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绘画实录的系统总结。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六法”的具休内涵分别是:①“气韵生动”所表现的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为最高,“气”是艺术家对自然中的生命力的感悟和灵现; ②“骨法用笔”,是指艺术家要具备图画中线条造型之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 ③“应物象形”,是指艺术家“应物”创作时,把追求多元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或抽象描绘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阶艺术之表现形式; ④“随类赋彩”,是指为了表现或发挥艺术家的不同“具象”、“形象”、“意象”和“抽象”等艺术思维与创作构思; ⑤“经营位置”,是指艺术家创作图画时所要进行的局部和整体的创作构思,及其所要达到或表现目的的全部核心之艺术品“创作思想”,包括艺术家所有的创作技法、技法和艺术表现力(具象或抽象)等; ⑥“传移模写”,是指艺术家描绘图画的艺术验证或艺术效果是否达到了艺术家自身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图画视觉观众的艺术效果两方面。

8. 艺术管理

【答案】艺术管理是五种传统管理的应用——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控制。艺术管理有助于表演和视觉艺术作品,并把艺术家的作品展示给观众。从理论上讲,主要有几个途径,首先是目标管理、行政手段、法制管理。

9. 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

【答案】维克多·巴巴纳克是60年代末美国著名设计理论家,他最早提出“设计理论”这一观点,著有《为现实世界的目的》一书。该书明确提出了设计的三个日的:①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和阶层服务; ②设计不但应为健康人服务,而且应考虑为残疾人服务; ③设计必须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必须为保护地球服务。巴巴纳克所提出的设计的三个目的反应了现代设计的根本宗旨和本质特征,对美国和世界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书中的诸多观点更被认为是现代设计师进行设计实践必须奉行的准则。

10.“师造化”理论

【答案】“师造化”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强调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论代表。它明确现实是艺术

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如隋代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师造化”理论在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二、简答题

11.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是否束缚了摄影家的主体性?

【答案】摄影艺术的纪实性并没有束缚摄影家的主体性。

摄影作为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当然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但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与纪实性相统一,而不能改变这一本质特性,如果抛开及时性,也就失去了摄影,摄影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实际主体的处理上,即说对对像进行选择或摆布上。

12.什么是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答案】(1)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内涵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的变化,使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①“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绝不是干巴巴地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②“潜移默化”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③“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艺术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

13.为什么说工业设计适应了现代社会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答案】工业设计适应了现代社会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原因在于:

(1)十九世纪西方工业技术的大规模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机械化产品的需求,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