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温州大学外语翻译(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花间派

【答案】花间派是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专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的词派。花间派因《花间集》得名。花间派以温庭筠为鼻祖进行创作,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多用华丽的辞藻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 以诗为词

【答案】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艺术特色的概括。“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体裁,“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 二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如语言、声律、手法等,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囿于传统,宋人对“以诗为词”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词“别是一家”,谓其“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总的来说,“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3. 宫体诗

【答案】宫体诗是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靡丽之风,梁代时宫廷贵族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追求强烈的声色刺激。宫体诗创作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娱乐性质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唐代律诗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作用。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以说是宫体诗的合集。直到“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宫体诗浮靡轻艳的创作风气才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4. “南洪北孔”

【答案】“南洪比孔”是指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二人。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昇(南方浙江钱塘人)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是两部结构宏大的历史剧,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在当时影响颇大。《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而《桃花扇》写的是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孔尚任和洪昇因此也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5. 骈文

【答案】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

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 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庆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6. 元杂剧

【答案】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己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7. 俗讲变文

【答案】“俗讲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有说有唱,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是变文中的一种。俗讲是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二、简答题

8. 《牡丹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中《闺塾》一出写的是什么?

【答案】(1)主要内容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说八道,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上金变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是对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2)《闺塾》

《闺塾》主要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老塾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围绕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的各自性格。从《牡丹亭》全剧来看,这出戏写杜丽娘听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爱情诗,而正是这些诗对她爱情的萌动起了引发的作用,为第十出《惊梦》中她在游园时感受大好春光,开始青春的觉醒,作了铺垫。

《闺塾》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塑造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闺塾》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人物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9.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对梦窗词的创作。

【答案】吴文英,号梦窗,其词被人称为梦窗词。他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力求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高峰横亘眼前,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他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艳。其词远祧周清真(邦彦),近承姜自石(夔),算得上是婉约派词人中的姣姣者。梦窗词的创作特色具体表现为:

(1)艺术境界虚实变幻

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吴文英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他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景,将常人眼中的虚境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如游苏州灵岩山时所作的著名怀古词,《八声甘州. 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开篇打破登高怀古词写眼前实景的思维定势,而以出入意表的想象将灵岩山和馆娃宫等虚幻化,把灵岩山比拟为青天陨落的星辰。这是化实为虚。西施的遗迹本是一片废墟,而作者却以超常的联想,逼真地表现出当年采香径中残存的脂香腥味和响屐廊里西施穿着木屐漫步的声响,化虚为实,亦幻亦真,境界空灵。又如怀念亡姬的《风入松》,词的境界似真似梦。“黄蜂”二句,则是亦真亦幻。黄蜂扑秋千,为眼前实景; 亡姬生前纤纤玉手在秋千上残留的香泽,本是由于痴迷的忆恋而产生的幻觉,而着一“有”字,便将幻觉写成实有。

(2)章法结构跳跃变化

在章法结构上,吴文英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秩序,把不同时空的事物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中。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他的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的约束,且缺乏必要的过渡,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寻。这就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如他的《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便典型的体现出这种结构的特色。全词分四段,主要写对亡故恋人的思念,相思中又含羁旅之情,时空多变,反复穿插。第一段写独居伤春情怀。主导空间是绣户,随着思绪的翻腾流动,空间意象从西城跳到湖上圈船又转换到吴宫。第二段回忆十年前的艳遇,而“春宽梦窄”又包含着现时的感受。第三段总写别后情事。过片思绪回到现实的水乡寄旅,接着又跳到别后寻访往事和当时分别的情景。时空上有三次跳跃变化。第四段总写相思,又穿插着别后的眺望与期待,相聚时的欢情和离别时的泪痕,时间又是几度变化,空间也是从眼前跳到辽海又回复到江南。时空突变,情怀隐约闪烁。他不是按惯例将一时情事写完后再续写另一情事,而是交错穿插,词的结构是由一个个缺乏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