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马斯洛认为,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③马斯洛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它们为人类维持生活所必需,一旦它们得以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因此个体所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2)需要层次理论在学习中的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2. 心智技能是怎样分阶段形成的? 在每一阶段的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心智技能形成阶段

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活动是通过内化而实现的,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这三个阶段。

①原型定向阶段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此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它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

②原型操作阶段

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因而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动作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动作本身是通过一定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对象在动作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也是以外显的形式来实现的。主体在原型操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依据原有的定向映象作出相应的动作,而且同时可以使作出的动作在头脑中得以反映,从而在感性上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这种完备的感性的动觉映象是心智技能开始形成及内化的基础。因而原型操作在心智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③原型内化阶段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性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

(2)在每一阶段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原型定向阶段

a. 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这样,学生对于活动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映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b. 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c. 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师生共同总结各步动作及其执行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因及动作顺序的合乎法则性,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d. 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e. 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

总之,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②原型操作阶段

a. 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作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察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

b. 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心智技能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其适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采用变式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c. 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强调原型操作阶段应以展开的方式出现,并不是说最终不要简缩。当学生连续多次能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时,应及时转向内化阶段,以免活动方式总停留在展开水平,阻碍心智活动的速度。

d. 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因为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是借助于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而内部言语必须以外部言语为基础。在原型操作阶段,外部言语作为心智动作的标志及执行工具,在“内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原型内化阶段

为了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自动化,教学中必须注意:

a. 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而后逐步转向内部言语。在采用外部言语的场合,还应注意从出声的外部言语转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顺序不能颠倒。

b. 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度逐渐缩减,其中包括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成分与合并有关的动作。

c. 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d. 在山出声到不出声、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3. 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

【答案】我国心智技能形成理论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阶段。

(1)原型定向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②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④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2)原型操作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使心智活动的所以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②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③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④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执行。

教学之注意以下几点:

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不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