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825传播学概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网络传播扩大了哪些人际传播功能?
【答案】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问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它是人们之间传递和交流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的社会行为。网络传播的特性扩大了人际传播功能,具体表现为扩大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传递信息功能。v1一算机网络建构的初衷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目的也就是传递或获取信息。尽管因特网还只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但是今天网上的信息己经足够丰富,只要拥有足够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不出家门便能尽知天下事,而且还可以将信息复制、转发给任何人。
(2)协调人际关系功能。网络传播能够起到交流感情、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虽然网上不可能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但与传统的书信、电话、电报等间接人际传播相比,明显要方便快捷而且成本要低得多。在计算机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人际传播的空间被无限扩大了,任何有着特殊兴趣的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只要有共同兴趣,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分享,真正实现了人际交流的平等。
(3)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功能。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有着很大的不同。网络传播使得人际传播的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给信息的发送者带来一种安全感。基于文本的网络传播,给信息的接收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 结合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谈谈你对网络社会资本的看法。
【答案】(1)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得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研究者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定义和测量。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阐述及概念操作多种多样,总体而言可分为两大维度,“个体社会资本”以及“集体社会资本”。
“个体社会资本’,主要侧重于从行动者本身的视角出发,考察以每一个被研究者为中心延伸出去的网络情况,衡量其个体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的多寡,以其为中心的社会网络的规模及其特点。而“集体社会资本”的a}」量不仅将社会资本视为个人拥有的资源,而且将其视为一个组织、一个社区甚至是整个社会所拥有的资源和财富,因此,对组织和社区起作用的信任、公共参与、社会联结和社会规范等便成为主要的测量指标。
(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会资本”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关注,其中社
会化媒体的发展对网络社会资本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 )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微博、博客、维基、社交网络等都是社会化媒体的具体实例。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方式改变f 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多对多”的对话形式,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互动、共享、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微博、社交网络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开创了全新的自媒体时代,UGC (用户创造内容)和CGM (消费者产生的媒体)成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在社会化媒体发展的推动下,网络社会资本一方面在迅速增加,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通过网络社区的共享性和互动性,占据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且这种占有的海量性和便利性与日俱增。在社会化媒体蓬勃成长的今天,网络社会资本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春天。
但是,网络社会资本毕竟建立在虚拟空间的基础上,即使是立足于熟人关系的网络人际传播,也容易出现失实的情况,这就导致网络社会资本因信任和社会联结上的漏洞而存在一定的风险。换言之,由于稳定性和真实性不强,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可能助长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从而影响个人或者集体的网络社会资本的实际占有价值。
3. 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案】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阿尔都塞的关于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的观点,对“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1)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S. 霍尔、D. 莫利等人为代表。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基本观点
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signification )的独特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结构化等活动,每日每时地都在为社会事物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但“赋予意义”活动并不是客观中立的,其背后有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驱动。资本主义媒介的一种突出倾向,就是把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作为似乎得到广泛社会“合意”的普遍利益加以提示。
简单而言,“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②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③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meaningsystem )结合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
社会地位的“从属性的”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而言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④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preferredreading ),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 二是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reading ),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reading ),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
“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textanalysis )和受众调查两种,前者主要是为了揭示大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后者则是为了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成了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
4. 简述世界新闻传播的小平衡状态。
【答案】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力量的不平衡
①传播媒介的分配不均。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建立了异常强大的新闻传播事业,拥有大量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工具。反之,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事业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新闻传播事业基础与设施薄弱,新闻传播工具既缺乏又落后。
②新传播技术导致不平衡加剧
a. 某些大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企图在电波、网络空间构筑起新的霸权。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打着一场“无硝烟的电子战争”,借助无孔不入的传播工具从意识形态领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b. 传播工具的普及率及其先进程度决定着信息量的获取能力。新传播技术领域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
(2)传播流向的不平衡
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媒介和设备,垄断了世界新闻的采集和发布市场。来自发达国家的新闻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新闻,不仅数量少,而且很难为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介接受。所以国际市场上的新闻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即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由“北”流向“南”o
(3)传播内容的不平衡
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构并不是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播报新闻的。它们按照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来筛选、采制新闻,因此报道内容存有很强烈的主观观念。如不惜笔墨着重刻画发展中国家的危机、暴力、灾荒、动乱,让人觉得那里毫无生气、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