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之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采用串行接口进行7位码传送,带有一位奇校验位、1位起始位和1位停止位,当波特率为9600波特时,字符传送速率为_____。
A.960
B.873
C.1371
D.480
【答案】A
【解析】根据波特率和传送数据的位数,计算字符传送速率
2. 某CPU 主频为1.03GHz , 采用4级指令流水线,每个段的执行需要1个时钟周期。假定CPU
执行了100条指令,在其执行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流水线阻塞,此时流水线的吞吐率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采用4级流水线执行100条指令,在执行过程中共用4+(100-1)=103个时钟周期。CPU 的主频
是也就是说每秒钟
有
条指令/秒,故答案为C 。
3. 采用虚拟存储器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主存储器的存取速度
B. 扩大主存储器的存储空间,且能进行自动管理和调度
C. 提高外存储器的存取速度
D. 扩大外存储器的存储空间
【答案】B
4. 假定基准程序A 在某计算机上的运行时间为100秒,其中90秒为CPU 时间,其余为I/O时间。若CPU 速度提高50%,I/O速度不变,则运行基准程序A 所耗费的时间是( )。
A.55秒
B.60秒
C.65秒
条指令/秒
条指令/秒
条指令/秒
条指令/秒 个时钟周期。流水线的吞吐率
为
D.70秒
【答案】D 。
【解析】CTU 速度提高50%, 即CTU 性能提高比为1.5, 改进之后的CPU
运行时间
I/O
速度不变,仍维持10秒,所以运行基准程序A 所耗费的时间为70秒。
5. 某计算机采用微程序控制器,共有32条指令,公共的取指令微程序包含2条微程序,各指令对应的微程序平均由4条微指令组成,采用断定法(下址字段法)确定下条微指令的地址,则微指令中下址字段的位数至少是:( )
A.5
B.6
C.8
D.9
【答案】C 【解析】
所以至少需要8位才能表示完130个地址。
6. 在无噪声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3kHz ,采用4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4种振幅的QAM 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 )。
A.12kbps
B.24kbps
C.48kbps
D.96kbps
【答案】B
【解析】首先要根据信道有无噪声来确定是否采用奈奎斯特定理。解题难点在于离散数值的确定,先确定调制技术的码元数,此处为4个相位乘以4种振幅,共16种,即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2x3xlog2(4x4)=6x4=24kbps。
7. —个C 语言程序在一台32位机器上运行。程序中定义了3个变量x 、Y 和z ,其中x 和z 为int 型,Y 为short 型,Y=-9时,执行赋值语句z=x+Y后,x 。当x=127、Y 和z 的值分别是( )。
A.x=0000007FH,Y=FFF9H,z=00000076H
B.x=0000007FH,Y=FFF9H,z=FFFF0076H
C.x=0000007FH,Y=FFF7H,z=FFFF0076H
D.x=0000007FH,Y=FFF7H,z=00000076H
【答案】D
【解析】当两个不同长度的数据,要想通过算术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必须将短字长数据转换成长字长数据,这被称为“符号扩展”。例如,x 和z 为int 型,数据长32位,Y 为short 型,数据长16位,因此首先应将y 转换成32位的数据,然后再进行加法运算。
运算采用补码的形式,而x 的补码是0000007FH ,Y 的补码是FFFFFFF7H ,所以x+Y=00000076H。
8. 为提高散列(Hash )表的查找效率,可以采用的正确措施是( )。
增大装填(载)因子
设计冲突(碰撞)少的散列函数
处理冲突(碰撞)时避免产生聚集(堆积)现象
A.
仅
B.
仅
C.
仅
D. 仅
【答案】D
【解析】散列表的查找效率(比较次数)取决于:散列函数、处理冲突的方法和散列表的装填因子标志着散列表的装满程度,通常情况下,越小,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越大,表示已填入的记录越多,再填入记录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选项错误,越是增大装填因子,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查找效率也越低。选项正确。选项正确。采用合适的处理冲突的方法避免产生聚集现象,也将提高查找效率。
例如,用拉链法解决冲突时不存在聚集现象,用线性探测法解决冲突时易引起聚集现象。
9. 已知循环队列存储在一维数组中,且队列非空时front 和rear 分别指向队头元素和队尾元素。若初始时队列为空,且要求第1个进入队列的元素存储在A[0]处,则初始时front 和rear 的值分别是( )。
A.0, 0
B.0, n-1
C.n-1, 0
D.n-1, n-1
【答案】B
【解析】题目要求队列非空时front 和rear 分别指向队头元素和队尾元素,若初始时队列为空,且要求第1个进入队列的元素存储在A[0]处,则此时front 和rear 的值都为0。由于进队操作要执
行n ,则初始时front 的值为0、rear 的值为n-1。
10.已知序列25, 13, 10, 12, 9是大根堆,在序列尾部插入新元素18, 将其再调整为大根堆,调整过程中元素之间进行的比较次数是( )。
A.1
B.2
C.4
D.5
【答案】B
【解析】对堆插入或删除一个元素,有可能不满足堆的性质,堆被破坏,需要调整为新堆。 (1)为原堆,
(2)为插入18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