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2)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答案】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是多样化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多种道路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由于各个民族风俗不同,认同感不同,最主要的是国情不同,那么解决这种矛盾的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就不同。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多样性。

3. 实践

【答案】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4. 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与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之为“原始积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5. “两个必然”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

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6. 剩余价值率

【答案】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或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到资本家剥夺程度的表现。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二、简答题

7. 简述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1)三者的含义

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②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就不能再按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必须以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为基础定价销售。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价格。

③市场价格简称价格。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2)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

①联系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直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关系取得统治地位,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时候,利润才能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价值才能转化为生产价格。

②区别

a. 从质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而同活劳动没有关系。因为成本价格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得到的,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而价值是同工人的活劳动直接联系的。

b. 从量的方面看,各个部门的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不同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不一定恰好等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有的大于,有的小于。

(3)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8.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小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派别。

(2)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9. 简述苏联模式及其特点。

【答案】(1)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②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经济体制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a. 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而企业只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b. 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即“国家计划就是法律”;

c. 经济管理的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经济的管理,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②政治体制上集权

苏联政治体制在运行中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a.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