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816文学综合(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陌生化

【答案】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2. 欲望升华说

【答案】欲望升华说是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学说,该学说以精神分析学作为哲学基础。在弗洛伊德看来,尽管艺术活动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非理性的直觉活动,但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一个象征体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的释放和升华,因而艺术品给人以美感。简言之,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美根源于人的本能欲望,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对本能欲望的升华。

3.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4. 隐喻

【答案】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5. 气盛言宜

【答案】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认为“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

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气与德有关,但不同于德,它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涵养,从雄厚的内部积累中所产生的卷舒自如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上看,它主要指的是作家自由驱驾语言的能力。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文道合一”的观点,他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其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即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

6.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7. 体裁

【答案】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时,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效能而形成不同的体裁。每一文学体裁亦可按内容或形式再加以区分,如诗歌体裁还可分为叙事诗、戏剧诗和抒情诗(包括挽歌、颂歌、商籁体等)。在西方,体裁的区分起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诗(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分为两种:描述与摹仿。运用语句、意象等手段描述人物行为或事件称作叙事诗,如史诗; 通过塑造角色摹仿人物、重演事件的为戏剧诗。

8. 叙述人语言

【答案】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二、论述题

9.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不论是作为认识活动还是作为审美活动,要想达到认识和审美的目的都必须经过文学接受这个过程。文学接受是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理论术语出现在20世纪。其中,最突出的贡献者是接受美学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在这种新兴的接受美学中,作者被宣告死亡,作家的权威被作品内在的结构所代替。文学接受被视为对于作品结构与意义的发现。

(1)文学作为审美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他们获得共鸣,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的来源首先是在于文学作品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深深地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其次,除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包含作家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具有审美价值以外,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最后文学的审美属性的最根本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所造成的既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为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提供的一种其他意识形态不能替代的处所。

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文学阅读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它是文学活动的其他文化属性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愿意以文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启迪自己的理智和智慧,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就是因为文学接受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属性。

(2)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作为一种话语产品,文学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使读者从中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因此,文学最为基本的文化属性之一就是它的认识属性。正因为这一点,莎士比亚、雨果等都将文学作品比喻为“生活的镜子”。文学的认识属性不仅可以反映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可以反映人类社会,甚至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帮助读者了解人的内在世界,增进读者对人类自身以及读者自我的认识。

可以说,文学的认识属性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读者的生活知识、经验是有限的,而生活却是无限的。因此,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生活,既了解过去,又洞察未来。

10.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答案】误解是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创作动机、作品意蕴相悖,这是必然现象。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1)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悟,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在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正误”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对于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占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便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误解”而实现的。

(2)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这类“反误”不仅有害于文学阅读,在特定背景条件下,甚至会酿成人间惨剧。反误的另一种情况是对文学作品的非艺术视角的曲解。与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的“正误”相比,“反误”只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乃至粗暴践踏。

11.怎样从美学角度理解艺术真实? 现在的文学还有必要追求艺术真实吗?

【答案】(1)从美学角度理解艺术真实

①艺术真实是艺术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