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安全阀机制(刘易斯·科塞)
【答案】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即在不毁坏社会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它也是科塞用以证明冲突具有正力能的有力例证。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
2. 初级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3. 镜中之我
【答案】库利的“镜中之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①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③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4. 角色混淆
【答案】角色混淆即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干什么、不应该做干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混淆使得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进行。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5. 失范(anomie )
【答案】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时发生的,
,即用不符合社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
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6.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7.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8.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二、简答题
9. 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答案】(1)亚文化的含义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2)亚文化的主要类型
①民族亚文化
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例如,我国50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当然,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井不是径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10.关于集体行为,主要有哪些理论? 各自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1)关于集体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①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 ②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 ③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 ④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 ⑤斯梅尔塞的值数累加理论; ⑥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
(2)各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
勒庞认为,聚众在行为逻辑上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在后果上是破坏性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在独处时都是理性的、温和的; 一旦进入一个群体,就会通过无意识、传染和暗示等心理过程而使心理趋于统一,形成一种“集体心智”。
“集体心智”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控制和塑造个体心理。在集体心智的作用下,个人的才智和个性会削弱,人格意识会降低,从而变得野蛮、残暴而狂热,通过“集体心智”凝聚而成的聚众容易冲动、多变、急躁、夸张、单纯、偏执、专横、狂妄、拙于推理而急于行动。勒庞把集体心智的形成过程称为“心态趋一定律”
②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
布鲁默认为,集体行为发生的起因是个人性的烦躁。每个人都有欲望和冲动,一旦这些欲望和冲动不能通过常规的方式得到满足,个人就会感到不舒服、泪_丧、不安和孤独。经过一个循环反应过程,个人性的烦躁就会发展为“社会骚动”。在社会骚动状态下,人类行为具有三个重要特征:育目性和随机性; 情感上高度兴奋; 过于敏感,个人行为因此而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具有这三个特征的行为即为集体行为。
③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
特纳和克里安认为,即使在集体行为中,个体的行为也仍然是理性的,是受规范约束的,只不过这个规范不是平时的规范,而是他们根据现场情况即时创造的一个新规范。正是个体对这个即时创造的新规范的遵从,保证了集体行为的一致性。处于集体行为中的个体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即时创造新的规范,并予以服从,说明个体是理性的。
环境所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是集体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在通常情况下,少数人很难改变整个群体的规范,但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大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急欲寻找一个可供遵循的规范时,少数人的行为就很有可能经过上述模仿和强化的过程,而上升为对整个群体都具有约束力和示范性的新规范。由于这种规范是临场即时创造的,所以特纳和克里安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即时规范理论。
④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
“相对剥夺理论”和“J 曲线理论”从宏观的社会心理结构,即一个社会中相对剥夺心理的状态及其变化趋势来分析集体行为。
a. 格尔的“相对剥夺理论”
格尔认为,革命或集体暴力本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某种期望,称为“价值期望”。这种期望需要通过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手段得到满足,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