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837管理学概论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述题

1. 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能胜过诸葛亮说明了什么样的管理问题?

【答案】(1)二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能胜过诸葛亮说明群体决策优于个体决策。

三个和尚代表的是三个分散的、独立的个体; 三个臭皮匠代表的是一个群体,1个团队。群体决策有很大的优势,它能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和知识。俗话“三个臭皮匠能顶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在决策过程中,群体带来了各个方面的经验和观点,这是单独个体做不到的。

(2)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能胜过诸葛亮说明了团结协作很重要。

三个和尚与三个臭皮匠都各是三个人,结果却大不相同。三个和尚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互相推睡,造成了谁都没有水喝的结果; 三个臭皮匠互相商量着做事情,其结果就是1+1>2。

2. 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案】一个计划包含组织将来行动的目标和方式。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科层次体系:

(1)目的或使命。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如大学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

(2)目标。组织的使命支配着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并且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是围绕组织存在的使命所制定的,并为完成组织使命而努力的。

(3)战略。指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指望成为什么样组织的愿景。

(4)政策。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并非所有政策都是陈述书,政策也常常会从主管人员的行动中含蓄地反映出来。

(5)程序。程序是制订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列。

(6)规则。详细地阐明明确的必需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其本质是反映了一种必须或无须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规则通常是最简单形式的计划。

①规则不同于程序。一方面规则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 另一方面可以把程序看作是一系列的规则,但是一条规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

②规则不同于政策。政策的日的是要指导行动,并给执行人员留有酌情处理的余地; 规则也起指导行动的作用,但在运用规则时,执行人员没有自行处理之权。

(7)方案(或规划)。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

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的其他因素。一项方案可能很大,一也可能很小。

(8)预算。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3. 请说明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不同之处。

【答案】(l )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吉的定义,学习型企业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企业。它要求企业具有发展持续学习和适应变革的能力,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造未来的企业。

而传统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习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一种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2)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比较:

(3)通过比较,学习型企业强调:

①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表现为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全身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自我。

②改善心智模式,即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改变隐藏在我们背后的所有行为的基本假设。

③创建共同愿景,即针对我们想创造的未来,以及我们希望据以达成目标的原则和实践力一法,发展出共同愿景,并且激起大家对共同愿景的承诺和奉献精神。

④团队学习,通过团队学习、转换对话及集体思考的技巧,让群体发展出超乎个人才华总和的伟大知识和能力。

⑤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这项修炼能帮助我们看清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改变系统,以及如何与自然及经济中更大的流程相调和。

4. 为什么说“管理的本质内容是维持和创新,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答案】从逻辑顺序上来考察,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符合预定的规则操作; 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旱现新的状态。显然,概述后管理内容

的核心就是:维持与创新。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因此说,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十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5. 选择价值标准要注意什么?

【答案】选择价值标准要注意:

(1)组织价值标准要正确、明晰、科学,具有鲜明特点。

(2)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要体现组织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

(3)要切实调查本组织员工的认可程度和接纳程度,使之与本组织员工的基本素质相和谐,过高或过低的标准都很难奏效。

(4)选择组织价值观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认真听取群众的各种意见,并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审慎地筛选出既符合本组织特点又反映员工心态的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模式。

6. 简析人力资源的特征。

【答案】从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从微观角度看,人力资源是企业等组织雇用的全部员工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被誉为“资源中的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能动性

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性资源。与其他被动性生产要素相比,人力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主导地位。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及劳动积极性等方面。

(2)再生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再生性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得以实现。与物质资源相似,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人力资源的有形磨损是不可抗拒的,但人们可通过医疗和保健来延缓磨损进程; 人力资源的无形磨损可以积极预防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们可以通过加强培训、终身教育实现持续的自我开发,消除和避免无形磨损。

(3)时效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存在于人的生命有机体中的劳动能力,其形成、开发和利用均受到时间的限制。一方面,就人力资源构成的个体看,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人,都有其生命周期。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在从事劳动的不同时期,其劳动能力也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就人力资源总体或社会角度看,在各个年龄组人口的数量及其联系方面,也存在时效性问题。

(4)生产与消费的两重性

人力资源既是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又是投资(消耗社会资源)的结果,它与其他资源一样具有投入产出规律。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维持是一种消费行为,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创造财富则是一种生产性行为。从宏观看,人力资源的形成、配置、使用要逾过社会进行; 从微观看,人类社会是群体性劳动,不同的人分别处于社会经济分工体系的不同劳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