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 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秦朝、隋朝均二世而亡,然而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汉唐都出现盛世。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主要是基于()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C.缓和尖锐阶级矛盾。 D.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A.秦朝丞相。 B.汉朝刺史。 C.元朝御史台。 D.明朝提刑按察司。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
沈约撰《宋书·地理志》曾感慨道:“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B.北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对地方郡县的记载比较模糊。 D.北宋的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
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