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世族是周代宗法和分封制度下的一个特殊阶层。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一阶层所指的就是世袭的卿大夫家族。它最初可能是出现于西周时期,至春秋初期发展到鼎盛。春秋末年,随着维护宗法制度的支柱——礼乐的崩坏,世族也随之衰落下去。但是,它作为春秋时期最有势力的一个阶层,是构成当时官僚机构的主要成分,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对后世的制度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先秦世族阶层,《左传》和《国语》两部典籍涉及较多。自有汉以降,关于世族的研究仅散见于研究春秋经传的各部著作中。直至清代,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不少考证先秦世系的专著。在考证先秦世系的过程中,有必要研究当时在政治上颇有影响的家族情况。因此出现了一些研究世族的专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对于世族的研究颇有争议,尤其对于秦国世族的有无和多少,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首先解决各家在世族概念上的分歧,力求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秦国世族状况。通过比较春秋时期秦与东方各国的制度文化,从理论上分析秦国世族存在的不可能性与发展的局限性,并以文献资料相佐证。再通过考古资料中所体现的周秦文化差异,探讨造成秦国无世族这种独特政治制度的深层次原因。
文章分为四大部分:
一、总结世族研究的现状,分析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与问题,从定义、数量、特点几个方面对世族的概念作一个更为明确的界定。
二、对学术界关于秦国世族的研究作一个总结,指出其中存在的分歧,参照第一章对世族特点的归纳,将春秋时期秦国的官僚阶层(包括公族和异姓卿大夫)与东方各国的世族相比较,得出春秋秦国无世族的结论。战国时期,秦国才与中原各国有了更广泛的接触,然而,此时周代的礼乐制度已遭到了破坏。各国的世族失去了存在基础,已基本走向没落。时代背景决定了秦国此时难以形成世族。
三、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秦国无世族的原因。由于历史原因,秦人在周人建立政权后,没能被立为诸侯,而是被封为附庸僻处西垂。由于秦国在文化制度的建设上起步较晚,同时,地理条件又限制了秦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致使秦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各国。文中又通过考古材料论证了这一点。文化上的落后导致了秦国宗法制度的不健全,宗法制度的薄弱又限制秦国世族的形成和发展。
四、总结全文思想。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宗法制度在周初,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使周代社会能够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迅速发展。但伴随宗法而生的世族阶层在后期则成为各国发展的阻力。秦人因为被摒弃于周文化之外,所以初期的发展落后于中原各国,而正因为如此,秦国就没有形成世族阶层。最终能够抛开包袱,走在中原各国的前列。
全文阐述了这样的一个逻辑体系:1、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形成了秦国独特的文化;2、秦文化的特殊性阻碍了秦国宗法制度的构建;3、宗法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秦国世族的发展;4、世族力量的弱小减轻了秦国走向强国之路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