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归因
【答案】归因是个人从主观的感受与经验出发,将别人或自己所表现的行为或某事件的发生归属于某种原因的过程。通常将其分成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前者将行为归结于行为者本身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将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影响等。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即便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预见,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二、简答题
2. 社会化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攻击行为?
【答案】攻击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是否表现攻击行为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以及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由此,减少攻击行为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
(1)利用惩罚减少攻击行为
惩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尤其当涉及攻击的时候。一方面,人们可能会认为对一项攻击行为进行惩罚,能够减少它发生的频率;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既然惩罚本身往往采用攻击形式,那么惩罚者实际上是在对他们想要压制的人示范攻击行为,这将会引发被处罚者的模仿行为。对孩子们而言,这种观点尤为正确。而对攻击行为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惩罚实际上只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这种作用只有在以下两个理想条件下才会成立:一是惩罚是迅速的,它必须在攻击发生之后马上发挥作用;二是惩罚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条件很难存在。而且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显的攻击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攻击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惩罚对于那些不足攻击型的人,即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有效;但对于那些过分攻击型的人,即那些平常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一旦犯罪,就是罪大恶极的人作用不大。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由于攻击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攻击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
①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
②要学习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攻击行为。
③挫折制造者为其行为负责,通过向他人道歉,并且表示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来减少攻击
行为。
(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①人们经常受挫折或烦扰,但由于对方太强大等许多原因而不能加以报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攻击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攻击转移或替代性攻击。
②替代性攻击的基本原则是:目标对象与挫折来源越相似,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攻击性冲动越强烈。有时候人们也使用宣泄的方法来减少自己进一步的攻击行为。
(4)示范非攻击行为
让孩子们观看非攻击行为楷模——让他们接触到那些被激怒时,能自制、理性和以令人佩服的方式表达自己感受的人,孩子们表现攻击行为的频率,比起那些没有接触非攻击行为楷模的儿童要低得多。
(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①Toch (1980)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最喜欢用暴力来解决人际问题的人,往往是那些缺乏适当社会技巧的人。
②减少暴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教人们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与批评,如何在冲突时学会协调与妥协,以及如何对别人的需求更敏感地做出反应。
3. 简述挫折—侵犯假设。
【答案】(1)基本观点
①挫折—侵犯假设认为:挫折是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挫折主要是前者。挫折—侵犯假设最初由多拉德(J.Dollard ,1939)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人类在遇到挫折时具有做出攻击反应的天赋倾向,个体遭遇挫折后,其目标不能实现,动机得不到满足,必将引起个体对挫折源的外显的或内隐的攻击,而且认为攻击总是由挫折引起的。伯科威茨进一步修正,修正后,认为挫折可导致侵犯,但也可导致其他行为后果,攻击或侵犯只是挫折引起的一种主要反应。
②该假设对挫折与攻击之间关系的定量描述:a. 欲发动攻击的意识和强度与受挫的程度成正比;b. 抑制攻击性活动的作用与预期攻击活动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成正比;c. 一般而言,若挫折的强度是常数,则对某一攻击活动预料的惩罚越重,就越难产生攻击活动;若预料的受到惩罚的程度是常数,则挫折的强度越大,就越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
(2)应用
该理论假设提出后,被犯罪心理学用于解释犯罪的原因。该理论认为许多犯罪行为是由于犯罪人遭受某种挫折后产生的攻击行为,而且认为经济、职业和教育方面的地位低下,智力低下,青春期容貌和身材的缺陷,私生子,离婚等这些情况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
4. 竞争与合作有哪些主要的社会功能?
【答案】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中,合作与竞争执行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它们是同一事物的
不同方面。二者的协同,才能使社会保持正常运转和得以发展。竞争与合作主要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竞争的社会功能
①竞争促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美国与前苏联冷战时期的武器竞赛,归根到底属于生存竞争。这种竞争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②竞争直接导致了人们创造力与生产力的解放和市场的繁荣。自由竞争的机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中国社会根本改观的基本机制。
③竞争具有鉴别人才、保护人才的作用。
(2)合作的社会功能
①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合作产生人的群体力量一社会力量,这种力量是单独个体的力量所无法比拟的,也不等于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
②合作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需要融洽、和谐,需要互相帮助。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有力量。良好的合作,人们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③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的今天,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同时又需要更加紧密合作的社会。竞争需要借助合作才更有可能获胜,合作增强了竞争的能力。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
5. 社会知觉中的主要偏差有哪些?
【答案】由于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人们会产生偏差。偏差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知觉偏差除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信念固着偏见、负向效果、刻板印象之外,还有:
(1)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一定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称为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
(2)积极性偏差
,也称“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 bias)
往更多地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波利阿纳原则”(pollyanna principle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在大多数时间里对大多数的生活事件做出“高于平均水平”的评价。
西尔斯提出对人的积极性偏见(person-positivity bias)概念:“宽大效应”只在对人的认知时发生,而对物的认知则不会发生。
(3)证实偏差(confirmatory bias)
①认知证实偏差(cognitive confirmatory bias)。人们往往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人们根据社会刻板印象去评价个体也是要证实个体与其头脑中既存的图式是相吻合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