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大学文学院809综合一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寻根文学
【答案】寻根文学是指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为“寻根派”。
2. 高行健
【答案】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祖籍江苏泰州。2000年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剧本《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译著《秃头歌女》。
3.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是发展、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由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4. 印家厚
【答案】印家厚是池莉的成名作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主人公,也是新写实小说一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小说中,池莉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写出了平凡的男性,并从平凡中深入挖掘,再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型男性形象。印家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平凡生活中的奋斗精神、梦与现实的理智选择以及“忍”与“和”的生活哲学。《烦恼人生》中,池莉对印家厚的平凡人生的描述、体验、认同,明确展示自己的市民化立场。印家厚代表着最广大民众的心灵的声音,虽然平凡,却有着平凡中的奋斗。
5. “女性诗歌”
【答案】“女性诗歌”是女诗人基于女性意识观照下创作的诗歌作品。当代女性诗歌产生于
70年代末,繁荣于80年代中后期。主要诗人有林子、汤亚平、伊蕾等,其中舒婷和翟永明最具代表性。女性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醇: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照:黑夜及与黑色相关的意象的大量运用:自白的叙述方式。
6. 反思文学
【答案】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以反思十年动乱这场社会悲剧的种种前因后果和经验教训,回顾历史,展望明天为主要内容。反思文学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反思文学作品共同具有的特色。代表作品有《内奸》《人到中年》《芙蓉镇》等。
7. 《透明的红萝卜》
【答案】《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也发表在1985年的《中国作家》。莫言通过小说人物黑孩诉说了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寥荒凉,营造出了神秘的气氛和空灵的意境。
8. 革命样板戏
【答案】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洪》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它们被纳入了与帝土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二、填空题
9. 我国1957年发表《论“文学是人学”》论文的学者是______。
【答案】钱谷融
【解析】钱谷融,原名钱国荣,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谈》等,讲授《治学之道》《钱谷融有关著作》等课程。
10.知名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的作者是______。
【答案】曲波
【解析】《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11.《一地鸡毛》的作者______。
【答案】刘震云
【解析】《一地鸡毛》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收集了刘震云自认为最好的短篇《土源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中篇《温故一九四二》、长篇《口信》。
12.陈白尘在改革开放后发表的第一部历史剧是______。
【答案】《大风歌》。
三、简答题
13.简述文革文学的特征。
【答案】在文革中,政治观念、意图直接转化为艺术作品,即“政治”的直接“美学化”。同时,作品的接受行为,也更明确地被赋予政治的意义。文本的生产、发表、阅读、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文革文学具有如下特征:
(1)结构的典型化
文革中政治的直接“美学化”的文学观念,导致文学创作出现观念论证式的结构。文学写作的“思维过程”,被规定为这样的公式:表象(事物的直接映象)——概念(思想)——表象(新创造的形象),即个别——一般——典型。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被看成是“神秘主义”的东西而被拒绝和清除。
(2)题材人物的“三突出”
一方面,所有的作品必须主要表现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在作品中又必须居于中心的、绝对支配的地位; 另一方面,塑造的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完美,不允许有思想性格的弱点。因此,以“三突出”(涉及结构方法、人物安排规则)的“创作原则”,作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有力保证”。
(3)文学形式的戏剧化
文革期间,戏剧在文艺诸样式中,居于中心地位。戏剧既是选择用来进行政治斗一争的“突破口”,也是用来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样板”的主要形式。处于“中心”的戏剧对文学其他样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诗、小说、散文在结构上的“场景化”。矛盾的若干线索的安排,开端、发展、高潮、解决的方式,即按照戏剧冲突的设置和结构,几乎成为文学创作的构思方式。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多“角色化”,在冲突中有确定的地位和明确的性格特征,并且人物间安排了许多戏剧台词式的对白。
14.以“三红一创”为例,谈谈你对红色经典的看法。
【答案】红色经典可谓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代名词,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其中,“三红一创”是指《红日》《红旗谱》《红岩》和《创业史》(第一部)。
(1)“三红一创”在1950, 1960年代对国人所起到的精神作用不可小觑,其承担了“革命历史”经典化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革命所建立的新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