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68语文学科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玉梨魂》是____派的代表作品。

【答案】鸳鸯蝴蝶

【解析】《玉梨魂》是“鸳鸯蝴蝶派祖师”徐枕亚的代表作品。小说写书生何梦霞教馆,与主人家无锡富绅崔姓的守寡媳妇白梨娘相恋,最后一个殉情一个殉国演成悲剧。小说中穿插两人的诗词酬答,缠绵」啡侧,也合于当时文人读者的欣赏习惯。

2. 鲁迅的小说____以弗洛伊德学说解释创造的源起,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

【答案】《补天》

【解析】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第一篇《补天》写于1922年,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第一版,是根据弗洛依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3. 《新青年》从____(时间)起开始全部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

【答案】1918年5月

【解析】《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到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以白话文编排,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一时间,标点符号风靡全国。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讯、社论也都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4. 周作人于1921年发表____,专门探讨一现代散文的概念。

【答案】《美文》

【解析】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该文把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

5.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____《秋收》《残冬》。

【答案】《春蚕》

【解析】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和《残冬》。这三部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

醒的全过程,描绘出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因此,这三篇小说也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

二、名词解释

6. 新月派

【答案】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7. 《一只马蜂》

【答案】《一只马蜂》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丁西林最著名的独幕剧之一。创作于1923年,描写的是五四后觉醒的青年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抗战的一幕喜剧。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二种鲜明的喜剧性格,语言不仅轻松、俏皮、饶有风趣,而且耐人寻思又质朴明净,结构精巧而严密,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一只马蜂》对传统的人生婚恋观与现代的人生婚恋观作了对比,给当时的青年男女以一定的启发和激励。

8. 《山洪》

【答案】《山洪》是吴组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鸭咀涝》。其主要反映的是新四军在皖南抗战的故事。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塑造出章三官这个质朴善良,坚韧勇敢的农民形象,是抗战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山洪》通篇可以用“茂林话”进行阅读,其中描写的人物、掌故、生活场景和儿歌,都是当地人所熟知的,读来倍感亲切。

9. 《雅舍小品》

【答案】《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创作的一部现代散文集,集子里的散文人约写于19391947年间,先后发表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等杂志上,1949年结集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列入正中文艺丛书。《雅舍小品》于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其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三、简答题

10.简述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创新性。

【答案】《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至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故事新编》的创

新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故事新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鲁迅采取了“古今杂糯”的手法,有意打破时空界限,其目的是要在古今相通之中,以现代照亮古代,更有力地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了的真相。

①艺术想像和虚构

在“博考文献”基础上,进行艺术相像和虚构,并融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如《奔月》写射日英雄后界在射尽了封豕长蛇等野物后,只剩下乌鸦与麻雀可猎,每天为嫦娥吃食而奔忙,他的弟子窃取射日英雄美名并暗害他,嫦娥不愿和后羿过清苦生活而奔月等,都是艺术想像和虚构,从而写出了英雄的寂寞与悲哀。这中间渗透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后界也就成为有生命的感人的艺术形象。

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补天》是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早的浪漫主义小说,题材、人物、场景和精神都具有浪漫主义特点。《铸剑》是浪漫主义杰作。金鼎沸水中三头搏斗的丰富想像、离奇情节和夸张手法,把向暴君复仇的精神表现得激越悲壮,有声有色。

③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

以古人古事为框架,但融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内容。如《补天》中的女蜗两腿间出现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水利考察大员等。作品中的这些人物还常讲些现代术语,使作品谐趣横生。这种古今交融、亦古亦今的格式是《故事新编》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2)《故事新编》在文体及写法上的创新

鲁迅打破文体界限,以杂文入小说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他采取了“油滑”的写法,在多篇文章中放肆地将己经被神圣化与神秘化的古代哲学戏谑化,如对老子和庄子的戏谑化描写,显示了鲁迅的一种独特的眼光与超凡的胆识。人们从这类戏谑化的描写中,看到了鲁迅杂文的锋芒,包括杂文的眼光、思维、手法,以至语言。

(3)《故事新编》在小说结构上的创新

《故事新编》许多篇章都有或显或隐,或浓或淡地“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或旋律,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小说结构的模式:小说前、后部的对立,以及后部对前部的翻转与颠覆。

11.简述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

【答案】“问题小说”是指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旨在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在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就写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