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革命加恋爱”模式

【答案】“革命加恋爱”是指初期左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学模式。其作品多描写知识分子革命者的革命生活、恋爱生活等,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代表作品有洪灵菲的《流亡》、蒋光慈的《冲出石围的月亮》等。这类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通过革命与恋爱的矛盾塑造出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它们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理解的比较简单,大多数表现为革命战胜恋爱或情感在革命中升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

2. 浅草——沉钟社

【答案】浅草——沉钟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成员们以自我为立足点,强调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和自我发展,并且从维护自我的个性出发,积极鼓吹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和敢于坚持的意志力,表现出了坚持个性主义思想的彻底性。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3. 《家》

【答案】《家》是曹禺于1942年创作的一部话剧,根据巴金长篇小说《家》改编。选取原作中觉新的婚礼、兵变前后、高老太爷的寿辰与去世、瑞迁之死四个片断,并重新进行艺术构思,以瑞压为主要人物,由她结婚开始,到其去世结束,着重揭露封建大家庭的腐败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抒情色彩浓郁,艺术上有新的创造。

4. 文学研究会

【答案】文学研究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团体。1921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等。不久,活动中心移到上海,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的现实主义主张,要求文艺表现或讨论社会人生问题,关心人民的疾苦。会员遵循这一创作原则,写出一批“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要求。除创作外,还在新文学理论探讨一、外国文学译介诸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5. 新秧歌剧

【答案】新秧歌剧是革命根据地延安新秧歌运动的产物,它在借用旧秧歌剧的基础上,改造

了旧秧歌剧,于诸多方面表现出与己经在陕北一隅存在了千百年的旧秧歌剧迥然不同的质素。新秧歌剧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物,它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艺原则,同时,也获得了延安民众的喜爱。《兄妹开荒》是新秧歌剧的开端。

6. 摩罗诗力说

【答案】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占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7. “问题小说”

【答案】问题小说是产生于五四启蒙运动时期,盛行于20年代初的一个现代小说流派,以文学研究会成员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为代表。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题材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如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该派“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一流派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8. 新浪漫主义戏剧

【答案】新浪漫主义戏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现代戏剧流派。新浪漫主义戏剧热衷于表现浪漫的传奇故事,描绘富有冒险精神的戏剧人物,渲染神秘隐晦的戏剧氛围,追求奇异怪诞的艺术美。五四时期,中国剧坛广泛引进西方现代戏剧流派,致使新浪漫主义戏剧与现代主义戏剧几乎同时涌入中国,流派分呈,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既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也有别于传统的浪漫主义戏剧,因此人们将此时期引进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多种戏剧流派统称为“新浪漫主义戏剧”。

二、简答题

9. “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的相同点。

【答案】“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绿原和牛汉等。中国新诗派又称为“九叶诗派”,它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相同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思想方面

①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坚守和发展

a. 七月诗派的奠基人艾青,坚持并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流派“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又克服了其“幼稚的叫喊”,吸收了浪漫主义浓烈的抒情和象征主义鲜明的意象艺术,完成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综合的任务。

b. 九叶诗派理论家袁可嘉则针对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诗坛存在的感伤和说教的弊病,提出“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因而,九叶派在坚持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充分坚持了现实主义精神。

(2)艺术方面

①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体现出朴实明朗的特点

两派除大量的铺叙、描写和直抒胸臆外,也多用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段,但是这些修辞往往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因而修辞的核心是十分清晰的。如鲁藜的《泥土》,选用了“珍珠”和“泥土”两个贴切的比喻,在鲜明的对比中表达了要平凡不要自视珍贵的人生哲理。如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就是借助秋原上金黄稻束这个客观的意象来象征“疲倦的母亲”。

②强调拥抱真实的生活,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

九叶诗派通过自己“对于现代诸般现象的深刻而实在的感受”,来反映现实生活,他们对于诗歌的审美原则建立在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重叠点上。在七月诗派中,诗歌主体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是神圣抗日战争的实际战斗者、参与者,同时又在现实的对象上染上了个人浓烈的情绪色彩,实现完整的情绪世界的拥抱。

10.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对比。

【答案】废名与沈从文同属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善于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于乡风民俗的描述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废名的代表作是《竹林的故事》《桥》,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萧萧》《三三》《边城》。

(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相同点

①诗化或散文化的风格

a. 废名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不注重人物,长于抒情; 不写故事写意境。其作品多写华中乡村儿女翁姐之事,于冲淡朴呐中追求生活情趣,常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感动。

b. 沈从文以散文的笔调写小说,同样没有太多地顾及文体观念。他的早期作品既受鲁迅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启发,又受废名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影响,发展了抒情体小说这一形式。

②对乡土中国的描绘

无论是废名笔下的“华中世界”,还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在这里,人物的道德形态或人格气质,诸如淳朴、善良、诚挚、热情、雄强等,与原始、古朴、美丽的山水相契合,处处弥漫着一种“文明社会”所没有的田园诗趣。他们的作品往往游离于时代,圆润精美、热情内敛,寂寞而宁静,显示出一种“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