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文艺学716古代文学理论之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别材别趣

【答案】别材别趣是宋代严羽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出自《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 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 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

2. 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3. 神思

【答案】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神思就是艺术想象活动。在刘勰之前,顾恺之、陆机等人都曾经对艺术想象活动有所论述。刘勰吸取了顾恺之、陆机等人的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并在《文心雕龙·神思》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跨越时空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来自作者的秉性才识,虚静的心境,深邃的思索和高度自由的内心状态。

4. 永明体

【答案】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代表作家主要有谢朓、沈约和王融等人。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永明体”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由不注重形式到日益注重诗歌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5. 建安文学

【答案】建安文学是指以“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诗人的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6. 话本

【答案】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它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宋代“说话”(说书)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从广义上而言,宋、金、元、明时代,话本代表一种特殊的叙事性作品的体裁,既包括傀儡戏、皮影戏及各种讲唱艺术的底本,又包括讲唱艺人口头创作成果的记录整理本,同时还包括按照讲唱艺术格式编写的通俗读物。总之,话本一词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

7. 《三戒》

【答案】《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8. 赋、比、兴

【答案】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9. 《诗》可以兴

【答案】《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兴”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10.发愤著书

【答案】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简答题

11.何谓“发乎情,止乎礼义”?

【答案】(1)“发乎情,止于礼”的出处

“发乎情,止于礼”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出自《诗经》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发乎情,止于礼”,是先哲对理智、情感的升华; 更是道德与责任至上的一份情怀。传统儒学从来没有否定男女之间的性爱,只不过主张其应该节制而已。

(2)“发乎情,止乎礼”的含义

“发乎情,止乎礼”是说,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一定要受礼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要“乐而不淫”; “发乎情,止乎礼”含着高度的压制性。“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 。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感情,而是说到了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就要停下来,不能因为情爱就做出逾越礼法的事情。

“发乎情,止乎礼”也被中国传统文学在表现爱情的时候所遵守。例如《诗经》中的《蒹葭》,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3)“发乎情,止乎礼”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发乎情,止乎礼”常用来劝戒“性情中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能被情绪驱使,而要驾驭住情绪。童言虽无忌,但作为成年人,特别是公众人物,说话能不管不顾、“捧杀”和“棒杀”。人权的要义,就在于既要坚持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

12.辞达

【答案】(1)“辞达”的出处及含义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己矣。”这里的“辞”,原意主要指辞令,特指“言辞”之辞,而非“文辞”。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言辞过分华丽其内容就会被淹没。

(2)“辞达”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①“辞达”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