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烟台大学人文学院723中国通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田团营

【答案】金田团营是1850年洪秀全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前的准备工作。1850年6月间,洪秀全为准备起义发布总动员令,通告拜上帝会会众在当年秋天赴桂平金田村集中团营。入营时实行男女分营,各按军事编制组织,所携财务均交“圣库”,全体衣食由圣库供给,同食同穿,一律平均,如有不遵者依例逐出,这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赴义会众曾奋勇抗击清军阻截,次年1月举行了金田起义。

2. 官督商办

【答案】官督商办是指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早期经营的民用企业。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这类企业享有减税、免税、贷款、专利等特权。内部实权掌握在官府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提调手中。后来多数企业改为官商合办或商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 《应诏统筹全局折》

【答案】《应诏统筹全局折》是1898年1月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六书。主要内容是请求光绪皇帝厉行变法,指出当前有三件急事: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日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这是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的变法的具体措施。《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4. 廖仲恺被刺案

【答案】廖仲恺被刺案是国民党右派谋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事件。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国民党中央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下,开展了打击右派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趁机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实权,被任命为广州卫戍司令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长。

5. 训政时期纲领

【答案】训政时期纲领是国民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之后的施政准则。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六条,作为约法未制定之前的施政准则。训政纲领规定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之;闭会期间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政权”;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

6. 《黄埔条约》

,是1844年10月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答案】《黄埔条约》原名《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项不平等条约。地点在广州黄埔,中法双方代表分别是两广总督耆英和公使刺萼尼。条约共三十六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①法国取得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②法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之后,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他们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7. 法币政策

【答案】法币政策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以法定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币制改革。主要内容有:①以中央、中国、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②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③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改革对于制止大量白银外流,扭转金融紧缩及工商不振的状况,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最初英国推动施行,改革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

8. 海国图志

【答案】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编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系统地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的著作,给封闭了近百年的国人带来全新的近代世界观念。在书中魏源不仅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还包括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之上,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对洋务派、维新派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产生了影响。

9. 清流派

【答案】清流派是清朝晚期,军机处内部逐渐形成的以李鸿藻为首领,以议论朝政、抨击权贵相标榜的一个派别。清朝晚期,军机处内部形成洋务派和顽固派“南北”两派,北派顽固派首领李鸿藻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学士在自己的周围,以壮大声势,这些“台谏词垣”也以依附李鸿藻为晋身之阶,号称“清流”。张之洞、张佩纶、黄体芳、陈宝琛都是“清流派”代表人物。慈禧太后借用他们的言论牵制洋务派,暗中放任清流派,因此“清流派”的势力煊赫一时。“清流派”对兴办洋务并不都持反对态度,其成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后来就成为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

10.马嘉理事件

【答案】马嘉理事件是指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又称滇案。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武装“探路队”由缅甸闯入云南,没有和地方官协商就强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腾越地区人民在云南边境杀死了马嘉理。1876年,英国借此事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二、论述题

11.简评洋务运动。

【答案】洋务运动是清朝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最终以1895年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告终,整个洋务运动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増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为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洋务派企图以器物之变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在封建社会的旧体制下,洋务运动很难有大的作为,因而最终以失败结束。

1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为实现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培育了一代杰出的人才,这不但包括我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包括后来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政治活动家、文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五四精神包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对后来的历史影响深远。

13.简要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这点来看,《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割占方面,在《南京条约》中,英国抢占香港岛,《马关条约》贝帳定割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极具战略地位的台湾和澎湖等地大片领土割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方面,《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规定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