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艺术(专业学位)716中外音乐史论[专业硕士]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台湾舞曲》
【答案】《台湾舞曲》是江文也在日本创作的一首舞曲。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作曲技术及配器手法受到20世纪新音乐潮流的影响,使得作品具有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风韵,并且借鉴了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处理民族音乐素材的新观念。旋律风格以表现台湾民间音乐韵味为主,也部分地具有日本音乐的调式特征。作品充满幻想性,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缅怀。乐曲采用了自由体的回旋奏鸣式,音乐构思有两部曲式的特色,乐曲主体是三部曲式的快板段落。
2. 《黄河大合唱》
【答案】《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一部大合唱.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 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 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茶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3. 陈田鹤
【答案】陈田鹤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创作风格朴实,结构严谨,富于民族色彩,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主要作品有歌曲《哀悼一位民族解放战士》、《采桑曲》、《山中》,歌剧《荆荆轲》,清唱剧《河梁话别》等。此外,其钢琴曲《序曲》曾获得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二等奖。
4. 《教我如何不想他》
【答案】《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首艺术歌曲。刘半农词、赵元任曲,收入《新诗歌集》。歌词选自刘半农的白话体新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细腻地刻画犷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在音乐创作上,借鉴欧洲歌曲创作手法,同时在和声、旋律曲调上有意识地作民族化探索,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并配有钢琴伴奏。此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反映“五四”精神的佳作。
5. 麦新
【答案】麦新是词曲作家,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出色的活动家、编辑、优秀的词曲作者和理论研究下作者。其代表作有战斗性的群众歌曲《游击队歌》、《行军》等,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爱国
热情和对口本帝国主义的愤恨; 儿童歌曲《马儿真正好》、《儿童哨》等,通过明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刻画出儿童天真、乐观、朝气蓬勃的形象,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的纯洁感情; 吕骥的《保卫马德里》、冼星海的《只怕不抵抗》等歌曲是为他的词作谱写的,观点鲜明清晰,文字简洁易解,形象生动有力。他还发表多篇关于音乐创作、音乐运动、音乐批评等方面的文章,如《略论聂耳的群众歌曲》、《关于创作儿童歌曲》等。
6. 李叔同
【答案】李叔同是艺术教育家,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李叔同培养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并独立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二、选择题
7. 20世纪20年代,京剧艺术生行流派出现了前“四大须生”,他们分别是( )。
A. 余叔岩、程长庚、言菊朋、马连良
B. 谭鑫培、高庆奎、孙菊仙、马连良
C. 孙菊仙、程砚秋、程长庚、言菊朋
D. 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
【答案】D
【解析】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前四大须生分别是: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后四大须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
8. 歌曲《日落西山》将山歌、抒情性和进行曲三种风格糯合于一体,他的曲作者是( )。
A. 麦新
B. 张寒晖
C. 冼星海
D. 张曙
【答案】D
【解析】歌曲《日落西山》,张曙作曲,歌曲旋律清新优美,民族风格浓郁,旋律舒展优美。歌词:日落西山满天霞,对面山上来了俏冤家,眉儿弯弯眼儿大,头上插了一朵小茶花。哪一个山里没有树? 哪一个田里没有瓜? 哪一个男子心里没有她? 要打鬼子可就顾小了她。
9. 张曙大胆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特征,创造了一种新的歌曲体裁——说唱性的叙事歌曲,以抗战歌曲( )为代表。
A. 《丈夫去当兵》
B. 《日落西山》
C. 《赶豺狼》
D. 《洪波曲》
【答案】A
【解析】《丈夫去当兵》,老舍词,张曙曲。部分歌词:丈夫去当兵,老婆叫一声,毛儿的爹你等等我,为妻的将你送一程。你去投军打日本,心高胆大好光荣; 男儿本该为国死,莫念妻子小娇身。丈夫去打仗,妻子守家庭; 你在外边打得好,我在家中把地来耕。可惜我非男子汉,不能随你投大营; 幸喜你今扛枪走,一乡之中有美名。谁不敬重我,丈夫去当兵:到了前方不怕死,保住江山万家生。纵然是死在沙场上,有为妻的替你守家庭。
10.《和声略意》是中国人写作的讲述西洋和声学知识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 )。
A. 曾志忞
B. 李叔同
C. 沈心工
D. 张春
【答案】A
【解析】曾志忞在《醒狮》杂志上连续发表的《和声略意》一文,是中国人写作的讲述西洋和声学知识的第一篇文章,成为我国引进西洋和声学的先驱。曾志忞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是我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时代———“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活动家,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音乐理论家之一,尝试创办近现代音乐学校的先行者和少年音乐教育事业的先驱。
11.刘天华创作的10首二胡曲在中国二胡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下列曲目不属于这10首作品的是( )。
A. 《空山鸟语》
B. 《良宵》
C. 《烛影摇红》
D. 《江河水》
【答案】D
【解析】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D 项,《江河水》原为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的双管独奏曲,后经黄海怀改为二胡曲,另有一种凄枪哀怨的情绪,广为流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