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

【答案】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如下:

(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氏日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

(的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氏肠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 试论述新闻客观性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

【答案】(1)新闻客观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m )脱胎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或者说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应有的题中之议。在西方各国的新闻界,客观主义理论是与新闻工作关系密切、直接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关系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指导新闻业务的操作。客观主义理论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客观性原则,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二是指客观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方法。

②客观性原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事实”的推崇与极端信赖。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社区到社会的转型剧变期,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需求日益追切。“事实”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③报业作为信息行业,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来维持生存,获得利润的。报纸提供的商品就是新闻,报纸的用户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庞大人群,报纸要扩大发行量、争取更多的读者就必须提高产品的通用性。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报道手法则是最佳手段。任何有主观倾向的新闻报道都可能与某一部分读者发生冲突以致最终失去他们。

④客观报道手法也是新闻业保护自身的有效方法。新闻记者在抵御别人指责其作品歪曲或曲解时,客观性变得极为有用。硬新闻大多涉及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极为敏感,报纸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及政治团体及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要详尽、深入地报道各种重大事件,而又须避免卷入集团纷争,客观报道手法是最佳选择。

(2)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演变

客观性原则在美国产生、发展,并影响到西方各国的新闻界。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客观主义理论在认识上有些差异,但迄今仍是西方新闻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基本理论。

①巅峰时期。

客观性原则主要包括这样的内涵:其一,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新闻报道将客观世界如实地旱现在公众面前,其作用在于将个人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有助于个人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独立判断,其二,在新闻报道中将事实和意见分离。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尽量避免报道中的个人偏见。其三,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能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是应该而且可以完全分离开的。报纸服务公众的手段应该是提供客观事实而不是宣传主观价值。

客观性原则在理论方面被深入阐释,在实践方面大加推行,对新闻事业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以至于许许多多的人将其奉为新闻职业的最高道德观念。

②客观性原则受到挑战。

客观性原则逐渐暴露出致命的弱点。仅从理论上分析,早期客观性原则所标榜的纯客观是不可能做到的。客观性至少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干扰。

当新闻业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参与社会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上各种利益集团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诸多集团自然会出于各种目的,采用各种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给新闻业施加各种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来自政府、金融财团以及社会舆论。

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意识。事实和新闻报道并不是一回事。新闻报道实际上是记者、编辑对事实的人为加工。不管新闻从业人员如何要求自己遵守客观、公正的职业准则,或是他们自我标榜自己是毫无个人偏见的,实际上,其卞观性总是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存在着。

③客观性原则受到致命打击。

美国新闻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直接动摇了新闻从业人员对客观主义理论的信赖。研究者们发现,在一战中,在美国由中立国变为参战国的过程中,主观倾向明显的新闻媒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煽动民众情绪鼓动民众投入战争,报刊传播的新闻具有浓厚的宣传意味和主观色彩,甚至不惜制造假新闻。

在认识到政府操纵新闻业可能性存在的同时,对客观主义原则的信仰也就受到了致命打击。 ④来自公共关系行业的威胁。

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社会职业一一公共关系业则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旷日持久地构成了对客观性原则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公关活动就是利用媒介的宣传活动。公共关系对客观主义理论

的威胁在于:在新闻实践的实际操作中,客观报道手法不如以往那样简便有效了,主观倾向时刻可能掺透在报道中而不被人们察觉。由此,客观性原则也受到根本性怀疑。

⑤追求和接近客观性原则。

现代新闻业对客观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度,绝对客观性不可能达到,只会引起永无休止、徒劳无益的争吵辩论。客观性并不意味着指望要达到它,而是对现实反映的一个过程、一种态度、一套思维方法。客观性不再被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问题,而是有益的、应该力求达到的,它是把“是”和“应该”融为一体的途径。

当前,新闻界己把客观性原则当作一种理想去追求一一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它; 当作一种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一一不要以自己的偏见去歪曲事实,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 当作一种思维方法一一尽可能客观地再现事实,而客观性报道则具化为一套操作规范。

3. 在文化贸易领域一直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和文化贸易保护主义之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提倡政府不要干预,文化贸易保护主义提倡要加强政府干预。试述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

【答案】(1)与其他贸易相比,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特点。

①独特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达着观念、价值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文化贸易的价值超过了其商业价值,与其他贸易相比,它会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对输入国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贸易是各国服务贸易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

②与其他产业的交融性。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服务,融入了几乎所有的产业和贸易领域,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汽车文化等等,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取向。尤其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扩展范围加大,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可贸易性。

③外部经济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精神消费品,其消费不仅能够带给消费者效用的满足,还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或者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被消费后必然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随之会反映在他的社会行为中,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成本或利益。这部分成本或利益,与文化产品的经营者、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是无关的。这就是经营的外部性。

④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国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方面的能力、技术和资源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小国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供给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流通是不平衡的,而且将长期存在。

(2)文化贸易保护的必要性。

赞成文化保护贸易的学者,如英国的多伊尔等人,从公共利益、文化主权等俑度阐述了实施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进口对国内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视听服务、音像制品等部门,为维护本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本国文化主权要求对文化产业加以保护。除了己经实施的内容标准、视听服务法案、生产补贴以外,还应该采取原产地规则、配额、文化例外等各种手段提高保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