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张孝祥思想及创作研究

关键词:张孝祥,思想,创作,研究

  摘要

张孝祥是两宋豪放词派中介于苏、辛之间的一位词人,在两宋词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他在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但历来的研究者对他的关注不多。 现有对张孝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词作,对于他的思想、诗文,则很少涉足。本文试图通过对张孝祥的思想和创作的探讨,对他重新加以认识。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张孝祥研究的现状。五十多年来,张孝祥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新时期以前,是张孝祥研究的发轫时期。尽管成果不多,但已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新时期以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张孝祥的家世生平、文集的整理、作品欣赏与风格探讨、问题争鸣等四个方面。目前的张孝祥研究呈现出几个趋向和特点:(1)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有待拓展。(2)研究地域过于局限,有待扩大。(3)研究方法相对陈旧,有待更新。新世纪来临以后,张孝祥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研究呈现出复苏的迹象。 第二部分:张孝祥的思想。张孝祥的思想是理学与禅学的二度并存。一方面,他接受了二程洛学的熏陶,立身行事,不脱"诚"的标准。在仕宦生涯中,也实践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独立不迁的人格,体现出浓厚的民本意识。同时与理学大师朱熹、张栻的交往,又丰富了他的思想内涵。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切磋,朱、张的理学思想对张孝祥产生了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张孝祥又吸收了佛家特别是禅宗即性成佛、超然随缘的思想。他的佛学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宋代禅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南宋高僧大德的交往、家族禅风的影响。首先,在宋代,佛学思想,特别是禅宗学说获得了空前发展,甚至对理学的形成也发生了作用。张孝祥出生、寓居、仕宦的地区,正是当时禅宗学说最为普及的地域。浓厚的禅学氛围,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张孝祥与南宋著名的禅僧宗杲等人交往密切,并成为其门下居士群中的一员。他对宗杲的为人和禅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认同。在遭遇坎坷之时,从禅宗的学说中,他获得了超脱的力量,以豁达的心境,看待人生的不幸。再次,张孝祥的家族有笃信佛教的传统。家人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甚至有人舍身入佛,他自己,也对佛教深信不疑。 第三部分:张孝祥的创作。张孝祥的创作成果丰硕。 首先,张孝祥的词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早在辛弃疾成名以前,于湖词早已声名卓著。他的词"骏发蹈厉",扭转了苏轼之后豪放词不振的局面,为辛弃疾的创作铺平了道路。于湖词尽管以清雄豪壮著称,但不能概括其全部词风。其词风体现为四个方面:救国恢复,悲歌壮烈;写景咏物,清新疏阔;赠答应酬,深情感人;伤春恋情,清艳缠绵。 其次,张孝祥的诗歌卓然成家。南宋有成就的诗人,多数都是学习江西诗派,又走出江西诗派,张孝祥也是如此。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早在杨陆等人的诗风转变之前,他就清楚地意识到山川自然、无边的现实生活中有着更为广阔的诗材。张孝祥广学众人,各体兼作,题材比较广泛。而其主体风格,则可用清新如画、壮阔如海、雄浑如山来概括。具体体现在:悯时伤农、忠君忧国之作,浑厚雄劲;写景纪行,清新旷远兼而有之。 再次,张孝祥的散文创作因受南宋散文整体创作的影响,实用性、交际性的特点比较突出。其中成就较高的是言事论政之文和书简(简牍)之文。他的言事论政之文跳出陈见,切中时弊,精炼简短,却能层层推进,富于气势。书简之文内容广泛,成为文才与翰墨双绝的佳品。体现为因人而易,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议论顿挫有力,颇有战国纵横家之风采。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整体把握,首次对建国以来大陆地区张孝祥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论述;2、对于张孝祥,并不是生硬的肢解。而是尽可能的贴近其时代,将其作为一个朋友和一个活生生的人,去理解和分析他的思想。在论述其思想时,并不泛泛而谈,主要结合当时社会思潮和丰富的资料作出分析。3、对于张孝祥的创作,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和阐述,在对于湖词逐首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得失缺陷。4、对于大陆学者很少涉足的张孝祥的诗文进行了论述,特别指出其诗歌的理论和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