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809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简述题
1.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理论认为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
2.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应如何看待计划管理?
【答案】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应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看待计划管理:
(1)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实行计划管理,这是由现代工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决定的。现代化工业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过程十分复杂,劳动分工十分精细,协作关系十分严密。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周密的计划来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
(2)计划管理工作的任务。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利益,通过编制计划能够对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等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平衡,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和潜力,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调地发展,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适销产品,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
(3)计划管理的目的。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有效合理的调度配置公司资源,实行目标化管理,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仟制,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员工工作评价的可操作性。
(4)计划管理的原则
①坚持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同时又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就要求企业通过计划工作把人力、物
力、财力等资源科学合理的组织起来。
②坚持实事求是,综合平衡的原则。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所生产的一定品种、质量和数量的产品之间,各个车间、各个工段和各个小组的生产能力之间,各辅助生产单位的能力与基本生产单位的能力之间,生产准备力量与生产任务之间都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需要有一定的平衡。但生产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会使这种平衡被打破。因此必须通过经营计划管理,积极地、不断地组织新的、相对的平衡,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③坚持计划的群众性原则。编制的计划最终要由广大群众来实施,在计划的编制阶段,听取群众意见,对于计划编制阶段的综合平衡和计划的执行和控制都是十分必要的。企业职工既是产品的生产者,也是企业的管理者。现代企业管理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激发职工的参与意识,这在计划的制定、执行、检杳、考核过程中都是十分必要的。
④坚持公}一划的严肃性与应变性结合的原则。经营亡! 划的严肃性,就是经营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应严格执行,力争完成计划,不能朝令夕改。经营计划的应变性,是说计划是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做出的,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原来制定的计划就失去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作用,这时就有必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计划做出调整。
3. 内部提升的优势和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内部提升的优点
①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内部提升制度给每个人带来希望和机会,且会带来示范效应。如果每个组织成员都知道,只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就有可能被分配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这常常可以鼓舞士气、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内部提升制度还能更好地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鼓励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更加自觉、积极地工作,以促进组织的发展,同时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职务提升机会。
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真正有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人知道,加入到这种组织中,尽管担任管理或技术职务的起点比较低,可能有时还会从头做起,但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基层的业务,从而能有条件提升到较高的管理或技术层次上。由于内部提升制度也为新来者提供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外部的人才也会乐意应聘到这样的组织中工作。
③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已经在组织中工作若干时间的候选人,组织对其了解程度必然要高于外聘者。候选人在组织中工作的经历越长,组织越有可能对其工作能力、业绩以及基本素质作全面深入地考察、跟踪和评估,从而保障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④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被聘者能力的有效发挥取决于他们对织织文化的融合程度以及对组织本身及其运行特点的了解。由内部成长提升上来的被聘者,由于熟悉组织中错综复杂的机构、组织政策和人事关系,了解组织运行的特点,所以可以迅速地适应新的工作,工作起来要比外聘者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从而能迅速打开局面。
(2)内部提升的局限性
①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从内部提升的人员往往喜欢模仿上级的管理方法。这虽然可使过去的经验和优良作风得到继承,但也有可能使不良作风得以发展,这极不利于组织的管理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②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在若干个候选人中提升其中一名员工时,虽可能提高员工的士气,但也可能使其他落选者产生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可能出于嫉妒,也可能出于“欠公平的感觉’夕,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利于被提拔者展开工作,不利于组织中人员的团结与合作。
4. 描述企业文化的形成。
【答案】企业文化首先是在企业中的主要管理者(或称企业家)的倡导下形成的。同时,只有当企业家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普遍接受、并自觉地作为自己行为的选择依据时一,企业文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具体内容如下:
(1)管理者倡导
企业家倡导某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体系主要借助两种途径:①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不仅提出、并促使企业员工接受某种价值观念,而且身体力行,自觉表现出与其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应的行为选择,以求通过身边的人对企业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借助重大事件的成功处理,促进企业成员对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认同。
(2)组织成员的接受:“社会化”与“预社会化”
组织成员的接受可以称为“社会化”与“预社会化”。社会化是指组织通过一定形式不断向员工灌输某种特殊的价值观念; 预社会化是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不仅提出相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而且注意分析应聘者的行为特征,判断影响应聘者外显行为的内在价值观念与企业文化是否一致,从而保证新聘员工接受组织文化、迅速融入组织特定的文化氛围中。
5.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国际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出口阶段。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出口活动开始是偶尔的,然后才是主动和大规模的。如卡乌斯基尔就曾指出,企业出口活动的展开是山不规则的行为为起点,然后再逐步走向以间接出口方式为主的试验性阶段和以直接出口为主的积极出口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出日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2)非股权安排阶段。随着出口活动的推进,国际市场了解的加深,企业开始尝试新的手段和方法。此时,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等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方式。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以及如何调整和变革管理体制(如人力资源策略、营销体系与策略)、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等以应对企业国际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挑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