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人民群众就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是,人民群众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受经济条件制约; 受政治条件制约; 受文化条件制约; 受历史条件制约。

(1)经济条件

在制约人民群体创造历史活动的历史条件中,经济条件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该时期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2)政治条件

在不同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中,人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他们在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创造作用的发挥也不相同。

(3)文化条件

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文化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对于人民群众政治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4)历史条件

任何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条件既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基地,又使他们的活动受到制约; 人民群众既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又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从群众活动和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到,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然而,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延续下失,其创造历史的力量则是无限的。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2.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要判明它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这就要求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桥梁”,用以充当检验的尺度,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可以充当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卞义虽然是真理,但它属于主观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无法确定一种认识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因此,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3. 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错误认识的产生,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条件,既有认识根源,又有社会阶级根源,所以产生错误认识是难兔的。

4.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答案】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就新旧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 而旧事物之所以旧,在于旧事物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2)就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对于旧事物来说,新事物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它是旧事物本身无法克服、无法消除的因素; 对于新事物来说,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却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和复杂,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阶级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凡符合社会历史规律、顺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终究是不可战胜的。

6. 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形态的同构性有哪些特点?

【答案】关于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从哲学角度分析,大体说来有三大特点:

(1)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任何结构的形成都是对“嫡增加”所体现的均匀性的克服,就是说,事物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必定小是绝对均匀的,有稀密简繁之别,较密集复杂处是其结构核部分,较稀散简单处则是其非结构核部分。原子有原子核,细胞有细胞核,银河系有银河核,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彗星有彗核,地球有地核,人脑则是人的核心部位,社会的构成中也有其内在的核。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信

息与嫡的矛盾,正是结构非均匀性的内在矛盾,它是物质形态结构中的普遍矛盾。

(2)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的共同特征。宏观世界的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都具有自旋和他旋或兼而有之的特征。

(3)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当然,这里所说的“力”,并非只是指物理学、化学中所讲的“力”,而是使诸要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力。当代科学证明,自然界存在着引力、磁力、强力、弱力四种相互作用力,前两种是存在于宏观世界中的强相互作用力,后两种是存在于微观世界中的弱相互作用力。生命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力更为复杂,但任何结构的有序态必定以各种要素之间的结构力作为存在的基础,这是物质形态不同层次的结构的同构性的又一体现。

7.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

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都同对立一方彼此互相依赖着。矛盾的一力一必须以另一力为媒介,一力一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仟何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作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问的相互贯通性。矛盾的双方不仅互相依存,而且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即相互贯通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相互否定、相互限制、相互离异、相互分化等,这些都是矛盾斗争性的具体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的含义。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矛盾双方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对立面的相互的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是任何矛盾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对立一方的发展也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因为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过程是在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中实现的; 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同一,是发展中的同一,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不是脱离对立面的孤立发展。 其次,矛盾双力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那些对立面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是这样,那些对立面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也是如此。在一切矛屑中,对立双方总是包含着可以彼此利用的某些共同因素。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都要利用旧事物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某些因素。同时,矛盾双方的每一方也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再次,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是转化为别的东西,而是转化为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离开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具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