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大学环境学院856环境综合之环境化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K 区理论
【答案】K 区理论是指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凡是PAH 分子中具有致癌活性的,大多含有菲环结构。其显著特征是相当于菲环9, 10位的区域有明显的双键性,即具有较大的电子密度。因此,认为PAH 的致癌性与这个区域的电子密度大小有关。PAH 中相当于菲环9, 10位的区域叫做:&区》
2. 三致效应
【答案】三致效应是指环境污染往往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三种作用的统称。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细胞内DNA 改变,引起的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致癌是体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能在动物和人体中引起致癌的作用。致畸作用是指人或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异常。
3. TCA 循环
【答案】TCA 循环又称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是指柠檬酸通过酶促反应途径,最后形成草酰乙酸,与丙酮酸持续转变成的乙酰辅酶A 生成柠檬酸,再进行新一轮的生物转化的循环途径。
4. 次生矿物
【答案】次生矿物是指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通常根据其性质与结构可分为简单盐类、三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二、简答题
5. 过氧自由基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的主要来源有:
第 2 页,共 23 页【答案】过氧自由基
6. 镉的环境分布和污染来源?并简述镉对人体的毒性。
【答案】(1)镉的环境分布和污染来源
地壳中镉的丰度仅为20mg , 通常与锌共生,最早发现镉元素就是在
矿中含镉浓度最高,所以炼锌过程是环境中镉的主要来源。在冶炼
的工业用途很广,主要用于电镀、增塑剂、颜料生产、
时,常将含镉量高达
含有少量镉。
(2)镉对人体的毒性
镉的生物半衰期长,从体内排出的速率十分缓慢,容易在体内的肾脏、肝脏等部位积聚,对人体的肾脏、肝脏、骨骼、血液系统等都有较大的损害作用,还能破坏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镉对骨质的破坏作用在于它阻碍了钙的吸收,导致骨质松软。
镉对肾脏的损害作用主要是由于其蓄积在肾表皮中导致输尿管排出蛋白尿。
镉是剧毒性金属,急性镉中毒会给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体征表现在高血压、肾损伤、睾丸组织和红血球细胞破坏等。和矿中。在时也会排放出镉。镉电池生产等。电镀厂在更换镀液的废镀液排入周围水体中。另外,在磷肥、污泥和矿物燃料中也
7. 简要说明大气温度层结及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答案】大气温度层结及其特点、产生的原因如下:
(1)大气温度层结及产生的原因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这可由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通常用下式表示:
第
3
页,共 23 页
三、论述题
8.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反应机制可概况为12反应来描述,请完成该链反应方程式。
【答案】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反应机制可概括为以下12个反应来描述:
(1)引发反应
(2)自由基传递反应
(3)终止反应
9. 举出一个DDT 生物蓄积的例子,并解释DDT 在食物链中生物累积的原因。
【答案】(1)生物蓄积定义
生物蓄积是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増的现象。蓄积量是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代数和。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
(2)DDT 生物蓄积的例子
DDT 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用药6个月后的农田里,仍可检测到DDT 的蒸发。DDT 污染遍及世界各地。从漂移1000公里远的灰尘到南极溶化的雪水中仍可检测到微量的DDT 。一
第 4 页,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