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郑卫之音

【答案】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 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2. 《霓裳羽衣曲》

【答案】《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又名《霓裳羽衣歌》或《霓裳羽衣舞》,相传由唐玄宗创作,另有说法是唐玄宗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从唐诗的记载中可知,这首大曲的音乐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成分,舞者的服饰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色彩。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及其注文为了解这首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其推断,这部大曲音乐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其中最精彩的音乐是抒情气息极其浓郁的散序部分,结尾则一反大曲在急剧的节拍中结束之常态,而是缓慢地终止。该曲早已失传,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姜夔于1186年发现并保存下来的《霓裳中序第一》,可能就是乐曲中间的一段。《霓裳羽衣曲》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代表着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

3. 花儿

【答案】花儿是指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汉族及当地少数民族中的山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称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花儿的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上下两句体,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人民的喜爱。花儿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很有特点的民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4. 《酒狂》

【答案】《酒狂》是魏晋时期阮籍所作的古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琴谱中。根据姚丙炎先生的打谱,该曲采用了三拍子的节奏,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复渐次下行的乐句。乐曲通过描绘混沌、朦胧的情态,以发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其特点是

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酒醉者步履瞒珊的神态。全曲共有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张力不断加大,感情不断深化,至尾声“仙人吐酒声”才通过较为自由的节奏,将饱满的情绪舒缓下来,最终乐曲在悠长的节奏中结束。《神奇秘谱》解题载:“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即阮籍借助乐曲中醉酒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酒狂》一曲,手法简练,形象丰满,思想深刻,展示了文人高度的文化修养,堪称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珍品。

5. “百戏”

【答案】“百戏”是我国古代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总称,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表演中多伴有音乐的唱奏。“百戏”一词出现在汉代,张衡《西京赋》最早在文学作品中记述我国古代“白戏”的演出情况,汉代特有的石刻画像艺术以及杂技陶俑则形象地冉现了汉代白戏演出的盛况。在汉代,“角抵戏”又是“百戏”的别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百戏”继续盛行,以至于宗庙祭祀中都有表演。南北朝以后,“百戏”亦称“散乐”。到隋代,“百戏”这种原本是民间的艺术己为宫廷所吸收,变得相当贵族化。唐代“百戏”始终为贵族统治阶级所喜爱,其形式之多样、表演之精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最有特色的“舞马”。元代以后,“百戏”内容更加丰富,却各自走向独立艺术形式,包罗万象的“百戏”一词最终销声匿迹。

6. 虞山派

【答案】我国明代中叶兴起的一种古琴流派。创始人为严澂,他作过三年知府,在京师曾向琴人沈音及民间琴师学琴,失意后退居山林,又向徐门弟子陈星源学琴。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常熟虞山组织琴家结社,名琴川社或为琴川派,因地处虞山,又为虞山派。严段曾主持编印了《松弦馆琴谱》,收入他弹过的29曲和撰写的文论《琴川谱汇序》,文章强调琴艺应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认为“盖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曾使“一时琴道大振”。虞山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徐青山(上瀛),是严澂的师兄弟,两人关系甚驾,但演奏风格不尽相同,严澂提倡“清微淡远”,要“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纤靡繁促之响。”而徐青山则认为“调之有徐必有疾”,将严澂未曾收录的《乌夜啼》、《锥朝飞》、《潇湘水云》等优秀琴曲继承下来,所传30余曲,由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编印成《大还阁琴谱》。徐青山还著有表演美学著作《溪山琴况》共总结了“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况。作者对每“况”都作了较详尽的阐述,以第一“况”——和为例,他讲到弦与指、指与音,音与意相合,即乐器,演奏技巧,音乐的表现等方面要合为一个整体。在况与况之间,或每况的论述中,徐青山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和嵇康等先哲的见解,强调孤高寡和的情调,追求静穆古雅的风格。

7. 《海青拿天鹅》

【答案】《海青拿天鹅》是琵琶套曲,产生于元代,目前所见《海青拿天鹅》的最早谱本,是北京

智化寺保存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手抄本,华秋苹《琵琶谱》、李芳园《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均有此谱。乐曲共有18段,由引子和五部分组成,生动地描写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反映了蒙古人民的狩猎生活,具有风趣、紧张、激烈的音乐情绪。《海青拿天鹅》不仅是一首标题性的琵琶乐曲,在创作和演奏技法上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性,而且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首手弹琵琶曲,据此推断,我国琵琶艺术由横抱拨弹的外来形态向竖抱手弹的民族形态的演变,至迟在元代初年已经完成。由此,这首琵琶古曲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8. 清商乐

【答案】清商乐指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音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是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和南方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其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主要用干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清商乐包括了“中原旧曲”(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完全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隋唐时期,清商乐则列人多部乐中,是华夏正声的象征。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馨、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巧种。其“清商三调”是沿用“相和三调”而来,即平调、清调、瑟调。清商乐的古调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

二、简答题

9. 明清时期有哪些重要曲谱留存于世?

【答案】重要的有:《神奇秘谱》(明朱权编,古琴谱); 《高和江东》(明琵琶谱);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清庄亲王允禄组编,周样钰、邹金生、徐兴华等编,南北曲曲谱); 《纳书楹曲谱》(清叶堂编,戏曲谱); 《琵琶谱》(又称《华秋苹琵琶谱》,清华秋苹编,琵琶谱); 《弦索备考》(又称《弦索十三套》,清蒙族文人荣斋编,器乐合奏谱);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又称《李芳园琵琶谱》,清末李芳园编,琵琶谱)。

10.唐代坐部伎与立部伎有哪些不同?

【答案】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是唐代宫廷燕乐由九、十部乐向坐、立部转化的分界点。《新唐书·音乐志》载:“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 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这是以演出形式为首要标志的乐部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合称“二部伎”。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1)表演规模不同:二部伎共有十四曲,立部伎八曲、坐部伎六曲,演出规模极其盛大。

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最少64人,多至180人,坐部伎则相反,最多12人,少至3人。(2)表演形式不同:立部伎场面宏伟,伴以擂鼓,气势磅礴,热闹喧嚣,配合着舞剑、抛接弹九、绳技等杂技,而坐部伎风格幽雅抒情,表现细腻,注重个人技巧。立部伎表演的是大型歌舞,坐部伎表演的是小型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