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孔廟四配”是孟子、顏子、___、___。

【答案】孔伋、曾参。

【解析】四配是孔庙受奉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早在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南宗衢州孔庙开始以四配附祀。曲阜孔庙则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才开始以四配附祀,并沿习至今。

2. “三禮”是指《___》、《___》、《___》三部書。

【答案】《周礼》; 《仪礼》; 《礼记》

【解析】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按汉何体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己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3. 《康熙字典》按部首排列,共___部。

【答案】214

【解析】《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几乎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4. 双声指两个字的____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____相同。

【答案】声母;韵母

【解析】双声、叠韵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仿佛”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从容”这两个字同属“ong 韵。“披靡”(

)两个字同属“i ”韵。

二、名词解释

5. 声训

【答案】声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它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6. 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7. 诗词曲语辞汇释

【答案】《诗词曲语辞汇释》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的一本典籍。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三七项,附目六百有余。每条排列的次序,先诗后词再曲,引证相当丰富,对阅读诗词曲等作品很有参考价值。《诗词曲语辞汇释》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笔画索引进行查阅。

8. 曰、为、谓之

【答案】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谓之是古代经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它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三、语法分析

9. 根据“六书”理论分析下列汉字的古字形和本义。

败 斤 元 载 寸

【答案】(1)败:会意。从贝,从攴。本义:毁坏,搞坏。

(2)斤:象形,本义:砍木头用的斧子。

(3)元:会意。从一,从兀。本义:头。

(4)载:形声。从车(去掉车后的部分)声。本义:乘车。

(5)寸:指事。从又,从一。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四、翻译

10.翻译下列一段文言文。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砖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己!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于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答案】我听说中原诸国使夷同化,没听说被夷同化了的。陈良,是出生在楚国的人,喜欢周公旦和仲尼的学说,并在北边中原诸国游学;北边的学者,没有谁能超过他们。那就是人们所说的才能出众的人。你们兄弟(指陈相及其弟陈辛),师从于他(指陈良)好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他。以前,孔子死了,弟子们守孝三年后,收拾行装回去,进屋向子贡作揖道别,面对面哭泣,都悲不成声,然后返回。子贡返回,把房间设在墓前祭祀用的场地,独自居住三年,然后才回去。他日,子夏、子游认为有若接近孔子,想以侍奉孔子的方式来侍奉他,勉强曾子。曾子说:“不行。用长江和汉水的水洗过它,用秋天的太阳晒过它,显得那样光明洁白,什么东西都不能超过它(尚:通“上”,这里是超过的意思)。”今天,南方鴃舌之人(代许行),责怪先王的做法;你们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学许行的邪说,这同曾子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我只听说过(鸟)从幽暗的山谷飞往高树的,没有听说过从高树迁入幽暗的山谷的。《鲁颂》说‘中原以外的民族需要攻击,南方国家(舒:南方小国,从属于楚)因受打击而知道戒止。’周公还将要打击他们,你们学他们的东西,难道不是很容易被同化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