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811传播学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循环模式
【答案】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2.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答案】“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是由霍夫兰提出的一种传播技巧。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 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前者能够对己力一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 后者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结果。
3. “控制研究”
【答案】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studies )a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①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②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4.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是,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是,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其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其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5. 受众
【答案】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
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
③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6.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十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7. 反馈
【答案】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陛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8. 人际传播
【答案】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有: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二、简答题
9. 说说《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
【答案】《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媒对世界的反映是选择性告知的。
(2)传媒只讲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这些选择性意味着传媒塑造并控制着受众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
(3)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来源于传媒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是不完全的,是具选择性的,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不完整的。所以传媒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界定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传媒通过控制人们接收的信息来达成这一结果。
10.你认为知沟中对知识的定义是否导致知沟理论“指责受害者”?
【答案】我认为知沟中对知识的定义是导致知沟理论“指责受害者”。
(1)美国的大众传播研究一直以来采取的是以传者为中心的模式,信源发出的信息是接受者希望得到的,接受者是被动的,整个信息传播过程是抽象的,脱离具体环境的。传播研究没有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经典的知沟理论把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方面的信息差距定义为知沟,这显然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对信息做出界定,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有价值,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重要的是这些不同的信息对于使用者的意义是什么。
(2)从个人需求和微观层面人手研究知沟的原因,避免了对社会行为做出单因素的解释,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地把个人需求与社会结构割裂开来看。如何阐明社会结构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知沟假设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需要更为全面的解决结构与文化、宏观与微观矛盾的理论解释框架。
11.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哪几类责任?
【答案】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理解为是他们分内应做的事情或应当完成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他们应该承担的义务,或应争取达到的标准,或因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而应承担的职责。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契约性责任
这是新闻传播者对自己服务的新闻媒介以及在内部组织中所应承担的类似于合同性质的一系列责任。最重要的方面是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意识到自己是新闻队伍中一员,并要努力为这一队伍争光。新闻传播者的责任主要有: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搜集反馈。六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者的契约性责任。
(2)社会性责任
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对新闻媒介的崇高威望和自己的崇高称号负责,而且要对信息公开传播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结果负责。
①新闻传播媒介具有无害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因而首先应“切忌损伤”,即不应对公众或社会产生危害。它的任务不仅要报道、传播、争论或劝服他人,而且要忠诚与负责地为公众利益尽力,即站在受众的立场,为受众着想,为受众说话,为受众谋利,为受众作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干不体面的事情,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有时甚至要与公众一起同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斗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