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州大学法学院617法学基础(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之《宪法》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交换价值
【答案】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案】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1)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2)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3.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4. 矛盾
【答案】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力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造者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6.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内容.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夕。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7. 怎样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派别。
(2)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8.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①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
④资本主义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2)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③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④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9. 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答案】(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消灭贫穷,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主义富裕、文明、民主的生活方式。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一一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是促进全国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3)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历史进程,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
(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它是实现共同富裕、保证广大劳动者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避免两极分化的主要手段。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共同富裕的实现只能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推动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条件。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答:(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