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701语言文学基础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玉茗堂四梦是_______。
【答案】《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解析】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2. 王褒《_______》以善于描摹物态著称。
【答案】洞箫赋
【解析】《洞箫赋》是西汉时期通音律、善辞赋的文学家王褒创作的一篇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因现存的赋体中属首创,故后人称之为“诸音乐赋之祖”。该赋详细记述了箫的制作材料的产地情况,工匠的精工细作与调试,乐师高超的演奏,以及音乐的效果及其作用等。该赋结构合理,布局完整,对后世影响较大。
3. 第一部用魏良辅改进的_______腔演唱的传奇戏是梁辰鱼创作的《浣纱记》。
【答案】昆
【解析】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根据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戏。它借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来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
4. 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
【解析】题干诗句出自晏殊的《浣溪沙》。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5. 常州词派由张惠言开山,至_______发扬光大,蔚为宗派。
【答案】周济
【解析】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
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 ,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忧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
6. 明代“前七子”派的文学主张是:“_______”。
【答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解析】“前七子”的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改变萎靡不振的诗风。
7.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出自_______一文。
【答案】《阿房宫赋》
【解析】《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散文,遣词用字无比华美,思想深刻见骨,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8. 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答案】袁枚
【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9. “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_______》。
【答案】春秋谷梁传
【解析】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书。
1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选自_______。
【答案】《诗经·王风·黍离》
【解析】《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二、名词解释
11.新体诗
【答案】新体诗是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过渡形态,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眺。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
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 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得限制,产生了“文贵形似”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的弊端。
12.文道一贯
【答案】文道一贯是朱熹倡导的文学观点。他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可、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他强调道外无物,也就是强调道外无文。他坚决反对道自道、文自文的看法。
13.论语
【答案】《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成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了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14.王孟韦柳
【答案】“王孟韦柳”是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和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为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而发展成独特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这四人的遭遇、诗风并非完全相同,但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都有较高的独特成就,并且在艺术风格上有某种相同或相近之处。干维是朝廷清贵,晚年山居消闲,诗的题材较广,有清新典雅、意境优美等多种风格; 孟浩然是济世之心不遂,退而隐遁,集中地写山水田园诗,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韦应物做地力一官吏,比较关心民生,既有涉及社会方面的诗,也有写闲适境界的诗; 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集团失败,长期被贬滴,其诗主要抒发愤激不平之情,也有一部分山水诗。
15.元嘉体
【答案】元嘉体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其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对偶,在宋文帝元嘉年间为一时风气,故名之。“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用以概括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谢灵运擅长写山水诗,以辞藻富赡,善于描写自然景物著称; 颜延之以侍宴、应制之作居多,其特点是典雅、凝炼,往往雕琢过甚,用典过多,虽亦有写景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