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855政治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冷漠

【答案】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 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方面的原因:

(1)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

(2)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

(3)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

(4)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加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

2. 政党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3. 行为主义

【答案】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指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一种政治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①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③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力一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

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

4. 两党制的基本特征。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它主要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由于两大政党往往势均力敌,在竞选过程中激烈角逐、你争我夺,而且在竞选以后,执政党和在野党也相互对峙,不断攻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竞争制”或“两党对峙制”。两党制的基本特征包括:

(1)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事实上,在实行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除了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以外,往往还存在着其他若干小党,不过,由于其政治力量弱小,因而不可能作为主要政党单独执政,而只能以其他方式和途径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政治生活。

(2)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服务的。

资产阶级两党小仅代表了不同的资本集团,而且常常以其政策上的差异代表着统治人民的“两手办法”。因此,所谓两党轮流执政,不过是统治的两手办法的交替使用。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又是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的手段。人们在两大政党之间作出的选择,不过是选择资产阶级的不同统治手段,而并不能触动资本统治的本质。

5. 半总统制

【答案】半总统制是指一种既有总统制某些特点、又有议会制某些特点的政体,半总统制的典型是法国。1958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法国在戴高乐的主导下建立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新的政体,其特点是提高了总统的地位,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使之成为掌握实权的选任国家元首。总统主持内阁会议决定政府的政策纲领,但不直接管理政府工作,总统有权任免一名总理并由总理领导政府的日常活动。但总理和政府又须向国民议会负责,国民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得向总统提出辞职。此外,德国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也属于半总统制政体。

6. 政党政治

【答案】通常意义上的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狭义的政党政治专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而广义的政党政治则是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7. 国家职能

【答案】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外部职能

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在具体的国家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8. 政治哲学

【答案】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研究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是政治学与哲学这两大学科体系的中介环节。主要的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在传统的政治哲学研究中,民主、正义、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和相应的政体设计一直是其研究重点。

二、简答题

9. 政治统治的基础条件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1)政治统治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政治权力基础、社会基础、公共职能基础、心理基础。 ①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籍。任何政治权力主体要保持对十社会的政治统治并且使得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有效贯彻,都必须确保在社会政治力量对比中,始终控制和掌握着超过其他力量的力量,并且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力量。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

②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和巩固其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对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来说,共同利益的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扩大和加强,反之亦然。

③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其掌握、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增强统治力量和能力的根本途径。

④心理基础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十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2)作为政治权力的基本行为,政治统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