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学位]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乐府运动

【答案】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 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2. 原道

【答案】《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 老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车可之死不得其传焉。”

3.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徐幹、应玚、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粟的成就最高,被刘韶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

4. 诗有六义

【答案】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5. “南洪北孔”

【答案】“南洪比孔”是指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二人。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昇(南方浙江钱塘人)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是两部结构宏大的历史剧,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在当时影响颇大。《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而《桃花扇》写的是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孔尚任和洪昇因此也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6. 汉书·艺文志

【答案】《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东汉班固编纂,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将古代文献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对先秦学术文艺演变,做了概要的叙述。其美学观点,强调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民歌是由于哀怨或欢乐荡激心灵的产品,君土可以由此而了解民风习俗的轻薄或淳厚。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古文及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是什么?

【答案】(1)古文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骄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和柳宗元虽然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

(2)古文运动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3)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

①萧颖士、李华都倡导宗经,因宗经而自然走向文学上的复古。对屈、宋尤其是魏晋以后的文学予以否定,表现了他们追慕上古时风,希图由文返质的文学发展观。

②独孤及在宗经之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抨击“俪偶章句”。

③梁肃是独孤及的弟子,他虽对佛学有甚深的修养,但论文却继承了老师的儒家观点,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教化,强调文章的内容、气势和骨力,对当时空洞浮靡文风是一种批判,对其弟子韩愈的文气说显然具有直接影响。

④柳冕的理论较前二人更为系统,更为集中,也更为绝对。他强调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由教化论出发,对文学史上与教化无关的文学作品一概否定。目的是要由文返质,倡导复古。

(4)韩、柳古文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文以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这是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

②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允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这种重道亦重文的态度,已与他们之前的古文家有了明显的区别。他们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各种文化典籍,即使对他们一再指斥的骈文,也未全予否定,而注意吸取其有益成分。

③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柳宗元与韩愈的主张是一致的。

④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他还提出了一条为文的普遍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强调“不平之鸣”,主张将“勃然不释”之情的畅快宣泄。柳宗元也主张情感要尽兴抒发。两者有着内在的同一性,作为一种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理论主张,二者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8. 简述唐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和新乐府诗的特点。

【答案】(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其诗歌创作主张如下:

①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②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

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奎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③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与元九书》说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

④强调诗歌创作浅显易懂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