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卫生综合2012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二 O 一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及代码: 卫 生 综 合 353 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考试时间 3 小时,总分值 300 分 准考证号码: 单选题: 75 题,每题 2 分,共 150 分 卫生统计学 1.样本是总体的 A.有价值的部分 B.有意义的部分 C.有代表性的部分 D.任意一部分 E.典型部分 2.正常值范围应 A.取双侧界限 B.取单侧界限 C.同时计算单侧和双侧界限 D.根据实际情况取单侧或双侧界限 E.以上都不是 3.计算某种地方病的检出率为 A.实有病人数/本地人口 x100% B.检出病人数/本地人口 X100% C.检出人数/受检人数 X100% D.现存病人数/在册人数 X100% E.以上都不对 4.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 A.正偏态分布 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 D.偏态分布 E.不对称分布 5.X±2.58s 包括变量值的 A.68.3% B.80.0% C.90.0% D.95.0% E.99.0% 6.决定个体位正态分布的参数是 A.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标准误 D.全距 E.组距 7.确定正常人的某项指标的正常范围时,调查对象是 A.从未患过病的人 B.排除影响研究指标的疾病和因素的人 C.只患过轻微疾病,但不影响被研究指标的人 D.排除了患过某病或接触过某因素的人 E.以上都不是 8. 某地 5 人接种某疫苗后抗体滴度为 1:20,1:40,1:80,1:80,1:320,为求平均滴 度,最好选用: A 中位数 B 算术平均数 C 众数 D 几何平均数 E 调和均数 9.抽样误差的定义为 A 总体参数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B 个体值与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 C 总体参数 间的差异 D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统计量间的差异 E 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 姓名: 报考学科、专业: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题 第 1 页 共 7 页
10.对构成比的描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 其合计可以大于 100%也可以小于 100% B 其合计大于 100% C 其合计小于 100% D 其合计等于 100% E 其动态变化可反映某现象发生强度的改变 11 计算平均潜伏期宜用 A 全距 B 中位数 C 离均差 D 积和变异数 E 算术平均数 12 说明某现象发生强度的指标为 A 构成比 B 相对比 C 定基比 D 环比 E 率 13 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的主要指标是 A 平均数 B 相对数 C 标准差 D 变异系数 E 中位数 14.下列哪些是实现“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最关键的措施 A.发动整个社会广泛参与 B.实施初级卫生保健 C.增加政府对初级卫生保健的 投入 D.普及全民健康教育 E.提高全民族素质 15.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适用于 A.正态分布资料 B.偏态分布资料 C.正偏态资料 D.负偏态资料 E.对称分布资料 流行病学 1.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 年龄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 B 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季节分布 C 年龄分布、季节分布、地区分布 D 季节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 E 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2.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的流行特征是 A 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多见于冬春季节 B 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C 在未经免 疫预防接种的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变化 D.儿童多发 E.以上都是 3.让一个量血压经常高于其他医生的大夫去进行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不恰 当的,这主要是因为可能存在 A 抽样误差 B 系统误差 C 随机误差 D 数据误差 E 逻辑误差 4.队列研究的最大优点在于 A 对较多的人群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 B 发生选择偏倚的可能性比病例对照研究 少 C 较直接地确定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D 对混杂因素的作用易于控制 E 研 究结果能代表全人群 5.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中的筛检,其目的是 A 筛选可疑危险因素 B 探索病因 C 描述疾病三间分布 D 早期发现可疑患者 E 确诊病人 6.疾病的流行强度包括 A 散发、爆发、流行 B 流行、续发、爆发 C 续发、继发、散发 D 散发、大流行、续发 E 散发、继发、爆发 7.下列那项是病因的最确切含义 A 病原微生物 B 物理因子 C 化学因子 D 心理因素 E 凡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子 第 2 页 共 7 页
8.流行病学的特征 A. 群体特征 B.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C.预防为主的特征 D.对比的特征 E.以上均是 9.传染病人痊愈、死亡或离开住所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称为 A.预防性消毒 B.疫源地消毒 C.随时消毒 D.化学消毒 E.终末消毒 10.某地的一项关于男性膀胱癌与吸烟关系的大规模研究得出,吸烟者膀胱癌的 发病率为 48.0/10 万,非吸烟者的膀胱癌的发病率为 25.4/10 万,根据以上资 料,因吸烟所致的相对危险度为 A.48 B.22.6 C.1.89 D.32 E.0.5 11.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A.爱滋病 B.病毒性肝炎 C.钩端螺旋体病 D.炭疽病 E.霍乱 12.疾病监测的目的是 A.预防和控制疾病 B.收集和分析健康资料 C.确定致病因素 D.向卫生官员报 告某人群中某病的流行状况 E.消灭传染源 13.对某地 40 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 80 人,因此得出 A.某地某病发病率为 20/10 万 B.某地某病患病率为 20/10 万 C.某地某病罹患 率为 20/10 万 D.某地某病续发率为 20/10 万 E.以上都不是 14.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 A.疾病 B.病人 C.健康人 D.人群 E.亚临床型病人 15.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条件 A.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素养 B.年龄、性别、职业 C.传染源、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D.病情轻重、接触者的多少、疫源地是否经过消毒 E.以上均是 劳动卫生学 1. 气溶胶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 A.气体、蒸气、烟 B.烟、气体、液体 C.蒸气、雾、尘 D.烟、雾、尘 E.烟、蒸气、雾 2. 构成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的三个因素是 A.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 B.易感者、病原、作用途径 C.易感者、接触机会、接触强度 D.接触方式、劳动者、有害因素种类 E.以上都不是 3. 生产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性质可分为 A.异常气象条件、噪声与震动、辐射线 B.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C.生产过程性有害因素、劳动过程有害因素、劳动环境有害因素 D.细菌、病毒、霉毒 E.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工具性因素 4. 沉积在骨骼中铅的存在形式是 A.磷酸氢铅 B.甘油磷酸铅 C.氧化铅 D.四氧化三铅 E.磷酸铅 5. 慢性苯中毒的靶器官是 A.肝脏 B.骨髓 C.血液 D.胃 E.肾脏 第 3 页 共 7 页
6.最高容许浓度(MAC)是 A.长期作用于人体可能使大部分人造成轻微健康损害的浓度 B.短期作用于人体,不致对最敏感的人造成任何健康危害的安全限量 C.长期作用于人体可能使最敏感人群造成健康损害的浓度 D.短期作用人体即可造成危害的最低量 E.长期作用于人体不致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功能和形态损害的安全限量 7.就业前健康检查的目的是 A. 早期发现职业病的临床前期变化 B.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 C.了解生产环境质 量,间接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 D. 筛选职业禁忌症,建立健康档案 E. 及早发现主要的职业危害所在,以利于及时处理 8.迟发型矽肺是指 A 矽肺晚期发作 B 经过长期接尘后发病 C 经过长期观察后诊断的矽肺 D 脱离矽尘作业若干年后发病 E 急性矽肺转为慢性矽肺 9.高温作业工人多发病是 A 神经系统疾患 B 消化系统疾患 C 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系统疾患 D 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疾患 E 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患 10.下面哪种论述是正确的 A.有机溶剂均可引起血液损害 B.决定刺激性气体病变部位和程度的因素取决于 毒物的浓度和种类 C.决定刺激性气体病变部位和程度的因素取决于毒物的溶解 度和浓度 D.以上都不正确 E.以上都正确 11.氰化氢的主要毒作用表现特点是 A.出现"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B.致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C.病人面色潮红,高热,心肌受损、肺水肿等 D.主要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 E.以上都是 12.在轻度铅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A.铅麻痹 B.铅脑病 C.血铅增高 D.尿 ALA 增高 E.腹绞痛 13.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分型为 A.急性、慢性、迟发性中毒综合征 B.毒蕈碱样、烟碱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C.急性、亚急性、慢性 D.急性、慢性、皮肤损害 E.急性、慢性和致敏作用 14.重度锰中毒患者主要表现 A.腹绞痛 B.肾功能损害 C.锥体外系神经障碍 D.血液系统损害 E.慢性肝病 15.在临床上,化学性肺水肿主要分为哪几期 A.急性期、慢性期、肺水肿期 B.刺激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C.潜伏期、肺水肿期、痊愈期 D.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痊愈期 E.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环境卫生学 1.次生环境是指 A 天然形成的环境 B 某些元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环境 C 由于人类活动(生产和 生活)所造成的环境 D 无生物所形成的环境 E 以上都不是 第 4 页 共 7 页
2. 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被称为 A 吸收 B 分布 C 转移 D 蓄积 E 代谢 3. 地方性疾病主要是指 A 区域内的传染病 B 自然疫源性疾病 C 地质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D 环境公害 病 E 种族遗传性疾病 4. 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 A CO2 B NOX C SO2 D O3 E CO 5. 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 A 工业企业 B 生活炉灶 C 交通运输 D 地面尘土飞扬 E 意外事故排放 6.关于二氧化硫对健康的危害,不正确的是 A 上呼吸道刺激作用 B 粘膜刺激作用 C 引起局部炎症 D 引起慢性呼吸道阻塞 性疾病 E 有致癌作用 7.环境中汞的甲基化作用主要是通过 A 生物自净作用 B 生物浓集作用 C 生物转化作用 D 生物代谢作用 E 生物化学作用 8.评价氯化消毒的简便指标是 A 加氯量 B 有效氯 C 余氯量 D 细菌总数 E 大肠菌数 9.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是 A.氮.磷 B.氮.磷.烷基碘酸盐 C.氮.钾合成洗涤剂 D.氮.钾.烷基磺酸盐 E.钙.磷.碘酸盐 10.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不包括 A.受害人群的广泛性 B.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C.作用的长期性 D.对机体危害的复 杂性 E.作用的多样性 11.下列哪种物质是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 A.SO2 B.H2S C.NOX D.O3 E.颗粒物 1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是 A.频繁的交通运输,向大气中排放各种有害物质所形成的烟雾 B.汽车中的有害物质,排人大气所形成的烟雾 C.在生产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在阳光作用下所形成的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于特定的气候状况下发生光化学反 应所形成的烟雾 E.都不是 13.饮用水要求在流行病学上安全,主要是为了确保 A.不发生消化道疾病 B.不发生介水传染病 C.不发生食物中毒 D.不发生急慢性中毒 E.不发生水型地方病 14.水俣病的发病原因是 A 慢性砷中毒 B 慢性镉中毒 C 慢性铅中毒 D 慢性硒中毒 E 慢性甲基汞中毒 15.大气常见的污染物是 B.飘尘.SO2.碳氢化物 C.SO2.NxOx.飘尘 A.SO2.C02.NxOx D.NxOx.光化学烟雾.SO2 E.光化学烟雾.飘尘.SO2 第 5 页 共 7 页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下列属于人体营养非必需氨基酸的是 A.蛋氨酸 B.苯丙氨酸 C.色氨酸 D.赖氨酸 E.谷氨酸 2.急性肝炎时血清中升高的是 A.碳酸酐酶 B.碱性磷酸酶 C.乳酸脱氢酶 D.谷丙转氨酶 E.γ 谷氨酰转移酶 3.选择仅仅存在于核糖核酸中的碱基 A.尿嘧啶 B.胞嘧啶 C.鸟嘌呤 D.胸腺嘧啶 E.腺嘌呤 4.发芽马铃薯中的有毒成分是 A 雷公藤碱 B 类秋水仙碱 C 龙葵素 D 皂素 E 银杏酸 5.热能系数最高的营养素是 A 碳水化合物 B 纤维素 C 维生素 D 蛋白质 E 脂肪 6.黄曲霉毒素污染最严重的食品是 A 小麦 B 大米 C 发酵食品 D 高粱 E 花生 7.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 A 剩饭、米糕 B 奶及奶制品 C 家庭自制豆制品 D 肉类及其制品 E 罐头食品 8. 菜子油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是 A 芥酸与芥子甙 B 棉酚 C B(a)P D 黄曲霉毒素 E 以上都是 9. 计算氮平衡的公式为 A 摄入氮=粪氮+尿氮 B 摄入氮=尿氮+粪氮+粪内源氮 C 摄入氮=粪氮+尿氮+经 皮肤排出的氮 D 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尿氮-尿内源氮) E 摄入氮=粪氮+尿素氮+经皮肤排出的氮 10.某男,15 岁,最近出现夜间视物不清,且逐渐加重,全身皮肤干燥,脱屑, 该男孩可能缺乏 A 钙 B 维生素 A C 维生素 B2 D 维生素 PP E 抗坏血病 11. 贫铁的食品是 A 鱼类 B、肉类 C 动物内脏 D 蛋类 E 牛奶 12.关于老年人合理膳食原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少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品 B.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C.多吃蔬菜水果 D.膳食要低盐 E.少量多餐,饮食有规律 13.身体质量指数(BMI)是指 A.身高(m)/体重(Kg) B.体重(Kg)/身高(m) 2 C.体重(Kg) 2/身高(m) D.身高(m) 2/体重(Kg) E.身高(m)/体重(Kg) 2 14.引起副溶血性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 A.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B.海产品及咸菜 C.卤肉 D.剩饭 E.油炸食品 15.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最方便.可靠的措施是 A.投入碘化物 B.多吃海产品 C.碘化食盐或食油 D.碘化饮水 E.移民 第 6 页 共 7 页
问答题: 5 题,每题 30 分,共 150 分 1.试述潜伏期的流行病意义及其应用。 2.何为健康危险评价,其基本评价程序有哪些? 3.职业性有害因素有那些? 4.食物中毒的特点是什么? 5.三级预防的含义,举例说明。 第 7 页 共 7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